煙草在線專稿 常言道“龍馬精神”、“馬到成功”,十二生肖的節慶祝詞應時應景。貓不在十二生肖之列,但在人類歷史的文化符號中,貓卻具有著重要的文化蘊藉和象征意義。從人類與動物的相處歷史來看,人與貓的結緣不可不謂之由來已久,從人發現貓可以守衛食糧,守護人們幸福安泰的美好愿望開始,貓就成為了古來文明崇拜的圖騰。而在源遠流長,博大包容的中華文明中,對貓的吉祥寓意的發掘更是充分透徹,貓在中國先民眼中儼然成為了招財納福的祥物——招財貓。
據科學家考證,貓的馴養源于埃及。公元前1500年,處于原始農業社會的古埃及人,眼看收貯的糧食被引來的老鼠禍害糟蹋,在他們無計可施時,發現野貓有捕鼠的本領,于是長期馴養野貓,將其馴化成了家貓。在古埃及的宗教崇拜中,主管司月、生育和果實豐收的神巴斯特的化身就是貓,這個神常被描繪成貓頭人身形。
同為古老農業文明的中國也有崇拜貓的現象。在兩千多年前,中國古人就舉行“迎貓”的儀式。輯錄先秦禮制的《禮記》中說:“古之君子,使之必報之。迎貓,為其食田鼠也。迎虎,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貓捕食田鼠,虎捕食野豬,都有功于農事,因此應當受到人們的報答,“迎而祭之”正是先秦古人以君子之禮答謝貓虎之屬的淳樸做法。直到唐宋、明清之際,也還有詩句表明,當時人們迎貓入家是非常隆重的,如貓奴陸游的《贈貓》中“ 裹鹽迎得小貍奴,”宋代陳郁的《得貍奴》中云:“穿魚新聘一銜蟬,人說貍花量直錢。”還有明代才子文徵明的《乞貓》:“珍重從君乞小貍,女郎先已辦氍毹。 自緣夜榻思高枕,端要山齋護舊書。 遣聘自將鹽裹箬,策勛莫道食無魚。” 詩中提到的“裹鹽迎貍奴”,“穿魚聘貍奴”,就時源于古代的習俗,人們把接貓回家當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像娶妾一樣,要給出“聘禮”。
《舊唐書》記載,每年冬天,唐朝的皇帝都會在都城南郊蠟祭百神,祭祀的對象包括神農氏、伊耆氏、后稷、貓、四靈等等。神農、伊耆、后稷都是遠古時代植百谷、育萬民的先王,都是傳說中的農神。四靈也叫“四神”,指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種神獸,分別代表東西南北四方。貓能夠與前述諸神同列,足見其地位之顯赫。
貓捕鼠有功于農事民生,成為了守護人們財產與幸福的守護神。貓在古代文明的信仰體系中的顯赫地位在人們企盼幸福吉祥、富庶安康的文化母題中又孕育化生出新的文化符號——招財貓。招財貓更具化出喜慶吉祥、招財攬客的喜慶寓意。2014年,在陜西岐山縣蔡家坡鎮的一座石山上發掘出了一個南北朝時期的窟龕群,窟龕中有一只類似“招財貓”造型的貓型石雕,這只貓有凹凸有致的眼睛、胖胖的身體和翹起的長長尾巴呈現蹲坐姿態,一只前爪放在地上,另一只爪子高舉過面,似乎在向人招手。它清晰地表明,貓咪憨態可掬,招財納福的形象已深入日常民心之中里,貓已經在時人的信仰世界中占據了一個獨特的位置。這尊招財貓石像的發掘也將招財貓的起源進一步推前至距今1600多年前的東晉時期,而且起源于中國。
招財貓經過數百年的海外游歷,為世界各地的人們帶來幸福和財源運道的希望,成為招財的代表,幸福的符號,人們似乎模糊了它的來歷與身世,而身為它的親人的我們也沒有讓它感受到更多的親昵與傳揚。不過,好在被歷史塵封的往事遲早會被我們發覺,1600年前的招財貓終于能如愿重獲新生,榮歸故里了。它的母國經歷了千年的巨變,歷盡歷史的榮辱滄桑屹立于東方,光華灼目,而今的中國正處在改革的攻堅階段,轉型的重要之時,所有的中華兒女都在齊心共進,努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實現中國夢。1600歲的招財貓果然恰逢其時地到來為大家招財祈福,守護我們每個人的中國夢、幸福愿、富強志!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