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有著悠久文明的中華民族,同時也有著愛貓、養貓、救助流浪貓的悠久歷史。民間世代流傳著“貓有五福”、“貓入福地”的說法,認為流浪貓進宅是“五福臨門”大吉大利的事。何為五福?古人認為是“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善終”,并認為“五福”合起來才能構成幸福美滿的人生。所以千百年來中國人十分崇尚布施行善,救生積德,民間至今保留著為流浪貓開一扇窗戶留一碗飯食的風俗,有的地方還把貓當神,家家供著“招財貓”。關于愛貓的傳統文化,在我國可謂源遠流長,深入人心。
貓分布全球,地球上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貓。目前全世界最著名的貓的品種,大約有30多種。人類養家貓的時間,幾乎與人類文明史同步。中國養貓的可考歷史在三千年以上。許多古獻中均有關于貓類的記載,像《山海經》中有獸如貍,白首,曰天狗,食蛇,其首如貓。《禮.郊特牲》中陸佃曰:“鼠害苗,貓捕鼠,故字從苗。”鼠害苗而貓捕之,故字從苗。(《埤雅》)。《詩》稱“有貓有虎”。貓有苗茅二音,其名自呼。(《本草綱目》)《莊子》說“羊溝之雞,以貍膏涂頭,古斗勝人。”像在許多民間故事中也有關于貓的描述,最出名的要數《貍貓換太子》的故事了。
我國有關貓的專著《貓苑》,它是清咸豐三年由黃漢編著,其中收集了古代許多關于貓的傳說和故事,以及特別珍貴的《洋貓經》,介紹了各種名貴的貓品種,以及貓的好劣之分,給后人留下了一份寶貴的資料。在《禮記?郊特性》中有關于貓的記載,“古之君子,使之必報之——迎貓,為其食田鼠也。”說他們喜歡貓是因為它能保護莊稼免受鼠害。可見,這時的人們已經認識到了貓能捕食老鼠造福人類,因而人們在禱告豐年時祭祀貓,把它作為神物看待。
宋朝著名詩人陸游的《贈貓》《嘲畜貓》,黃庭堅的《乞貓》《謝周文之送貓兒》,元朝王冕的《畫貓圖》,近代梁實秋的《貓的故事》等等,都留下了貓文化的情結。
在中國,從老百姓到領袖人物,很多人都喜歡欣賞或飼養貓,很多人也懂得貓文化。例如著名作家冰心、老舍、夏衍、劉心武、王蒙,著名畫家豐子愷等都喜歡養貓、寫貓、畫貓。眾所周知,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在解放思想、推動改革開放的時代浪潮前,曾經以老百姓都能夠聽懂的話語闡述過一番深刻的足以改變世界的理論——“貓論:“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可見貓文化,涉及到的領域不僅僅是在文化藝術方面。貓文化,在關鍵時刻,還能夠發揮特殊作用。
世上所有動物之中,唯有貓與人最近,人與狗之間需要繩子牽著,而人與貓之間卻不需要,這是因為貓與人之間有著一條肉眼看不見的命運之線聯系著。貓和人類從古至今都有著深厚的感情,古代民間就有著美好的“聘貍奴”習俗,以示對小生靈的重視。現代人更是掀起了愛貓熱潮,貓已成為千家萬戶十分重要的一員。于此產生的貓文學、貓文化也層出不窮,被世人所津津樂道。
貓的眼睛那么寧靜,里面沒有塵土,沒有白銀,水靈靈的,像一個人的靈魂。貓無疑是世界上最奇妙、最神奇、最神秘、最有趣的動物了。它也是最有個性、最有主見、最獨立、最溫柔、最敏銳、最鋒利、生命力最頑強的動物了。愛護貓,應像愛護自己的心臟、眼睛、手和頭發一樣。
貓文化,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在我國的語言、文學、繪畫、音樂、戲劇、影視乃至政治、哲學、宗教等社會文化藝術的諸多領域占據了一席之地。在我的家鄉寶雞,每逢婚喪嫁娶,當說到“喝的西鳳酒,抽的好貓煙”時,個個喜形于色、溢于言表。
貓文化,在民間也是一種民俗文化。民間普遍認為貓能夠招財進寶,有很多人家把貓的塑像或能夠招手的貓制品擺放在自己家門里,面朝門外,名曰“招財貓”,就是在“招財貓”上寄托一種招財進寶的心愿和情感。
這,就是中國的貓文化。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