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范偉一句方言,把“杠杠滴”這句稱贊很棒意思的東北話推向了全國,且在很多綜藝節目中大家都在仿效,似乎不用“杠杠滴”這三個字就不能表達贊美的深度和幽默的程度。過去一直以為這句方言源于滿族語,但據精通日語者說這三個字來自于日語“がんがん(音譯:甘甘滴)”發音,與日語意思也極相近,都是“當當的”、“鏘鏘”的意思。原來日本統治東北期間,不僅給東北人民留下了心靈上的創傷,且在語言上也滲透極深,今天想來可算是深刻的民族恥辱了。
老母親曾說,她小時候曾上過幾天學,但學校要求必須得學日語。如若不學,老師是要非打即罵的。大抵“杠杠滴”這樣的日語便是由那個時候滲透進東北方言中。諸如此類的有:“馬葫蘆”,來自日語“マンホール(音譯:慢薅一路)”,就是下水道井蓋;“街(gai)”源于日語的“街(がい音譯:該)”;“瞎白話”和日語“しゃべる(音譯:瞎白路)”相近;還有東北方言詞中的“摳搜摳搜”,表示不大方、偷偷摸摸的意思,也可以看成是漢日語音的融合現象。日語讀作こそこそ(音譯:扣死扣死),語音和東北方言相同,意思與東北方言接近,表示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意思。有一種解釋,是把這種打上日語詞匯烙印的語言叫作“協和語”,即指偽滿洲國統治時期,在漢語中引入日語詞匯和使用日式語法的混合語,是日本人對東北進行奴化教育的歷史產物。
“協和語”不同于舶來語,舶來語是借詞輸入,屬于主動拿過來的名詞,如咖啡、沙發、摩登、芭蕾、香檳等,這些是不帶有侵略色彩的。但“協和語”不同,它是硬塞給國人,并強行烙印在國人語言中的。雖然過去了好幾十年,但色彩沒變,這就需要國人知恥了。如果我們今天拿這些“協和語”大肆模仿、宣揚,豈不有“商女不知亡國恨”的味道。當然,不知者不怪,但在央視綜藝節目中這些帶有屈辱色彩的方言大講特講之時,研究語言方面的相關單位或專家還是應該站出來指正的。
前些日子與一位南方人聊天,他似乎很喜歡東北方言,說了一串,既有旮旯、唧咕、禿嚕、掰察、撒么之類來源于滿族語的方言,也有杠杠滴、馬葫蘆、瞎白話、摳搜之類的來源于日語的“協和語”,聽起來心里總是怪怪的。我問他這些方言都是從哪里學來的?他說是從電視上,很多節目不時都會弄出幾個東北方言讓嘉賓去猜意思。有的主持人一提到東北人,還會不自覺的引導嘉賓去說包括這些“協和語”的東北方言。這位南方人覺得挺有意思,無意間也就學會了,偶爾還會說幾句。我與他進行了一番講解,這個南方人知道后也覺得不是那么回事。他講:過去不知道也就算了,知道以后他不會動不動就說“杠杠滴”這三個字了。我在想,這個南方人知道了“杠杠滴”三個字的出處,那么綜藝節目中那些主持人或者嘉賓會知道嗎?怎么才能讓他們知道呢?知道以后他們還會當個樂子去說嗎?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