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北京晚報》編輯整理 鼻煙壺的材質和講究很多,朋友們都幫鄧玥收集鼻煙壺,淘到自己喜歡的她舍不得賣,留著自己欣賞。鄧玥一個人打理自己的小店,從一節柜臺做到一個店,稍有閑暇就研究學習。一種聞藥和六種鼻煙是鄧玥經過自己體驗精心挑選的,也最受顧客歡迎。鄧玥自己買來不少中藥材嘗試自己調配鼻煙,這也是她的興趣。
鄧玥店里很大一部分顧客是女性,她們不光是自己喜歡鼻煙的味道,更多的是為了讓家里人戒煙。店門口的形象代言人,吸引了不少人好奇的目光。
馬甸橋東的福麗特收藏品市場,一間十幾平方米的小店外,站著一個蠟人,穿著長袍馬褂兒真人大小。戴著瓜皮帽、太陽鏡的蠟人,一副陶醉的表情。蠟人眼神的方向,是一間專營鼻煙煙具和鼻煙的小店。
在有卷煙的時代,鼻煙這種玩意兒似乎早就被人忘得一干二凈,只有在古裝劇里的王爺大員們時不時地拿個鼻煙壺湊到鼻子上吸上兩下,才讓人發現原來還有這么個物件。不過,最近情況有了變化。
今年六月一日開始,北京帶頂兒的地方都不讓“冒煙”了,這些天,月緣軒的生意忽然有了起色,一撥撥顧客進店來問東問西,并在掌柜鄧玥的指點下“試吸”。
說起鼻煙的來頭,還真是不小。明朝萬歷九年,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把鼻煙帶進中國,獻給了萬歷皇上,那時候,鼻煙的名字還叫“士那乎”,讓人聽著云里霧里。又過去上百年,到了清朝雍正年間,由于皇上每天累得昏天黑地的,恰好這玩意兒可以提神醒腦,于是雍正欣喜之余欽賜名“士那乎”為鼻煙。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于是乎,鼻煙很快就在達官顯貴當中流行開來。
雖然鼻煙因為帶個“煙”字而令人心生芥蒂,但鼻煙其實和現如今的香煙沒有啥血緣關系。鼻煙是把優質的煙草研磨成極細的粉末,加入麝香等名貴藥材,或用鮮茉莉花等花卉提煉,入缸發酵,一缸鼻煙要進行七八次發酵以后才算基本成功,制作工藝十分考究。
除了鼻煙本身外,鼻煙壺歷來屬于藝術品范疇。月緣軒里,不同味道的鼻煙和鼻煙壺有機搭配,把玩、“吸煙”兩不誤。既不傷身體,又能當個愛好,在禁煙的大背景下,老煙民們如果實在不能一戒了之,不妨試試老祖宗傳下來的這種替代品。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