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沈陽晚報》編輯整理 沈陽鐵西區退休職工黃學志的家中,有幾個特殊的鐵皮“檔案柜”,這里珍藏的3萬余種煙標,是他大半生的心血,記錄著一個時代的歷史變遷。
沒有玩具,就愛“攢煙盒”
煙標作為香煙的外包裝,對于吸煙者來說只是個包裝,但對煙標愛好者們來說卻是寶貝。“我收集第一張煙標時,還不到10歲。”黃學志清楚地記得,有一次家里來了客人,父母特意買來一盒“天鵝牌”香煙招待,客人走后,黃學志便悄悄把漂亮的煙盒碾平,夾在了書里。
從此以后,他便對花花綠綠的煙標著了迷。“那個年代沒有什么玩具,小時候的我就覺得‘攢煙盒’挺值得炫耀。”當時他家住在南一馬路沈陽站后身,他經常去撿拾南來北往的旅客隨手扔掉的煙盒。漸漸地,他竟然積攢了厚厚一摞來自全國各地的香煙煙標。
從不吸煙,經常買煙送人
1965年,13歲的黃學志下鄉到了山東蓬萊。在山東農村勞動的十幾年,他也沒有放棄集煙標的愛好。“農村蓋房子上梁、婚喪嫁娶都要買香煙。我不抽煙,但總跟在發煙的人后面,等著要煙盒。”當時山東地區所有的香煙品牌,幾乎都被他集全了。
1979年回城,黃學志被分配到遼寧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先后做過瓦工、電焊工、鋼筋工。上班賺錢了,他對煙標愛好的投入也增加了。“那時一個月就掙40塊錢,一盒煙大概兩三毛錢,每個月我都得買幾盒,煙分給別人,盒自己留下。”
說也奇怪,對煙標愛了這么多年,黃學志對吸煙卻始終沒有興趣。
一個煙標,記載一段歷史
黃學志在家里專門為他的“寶貝”設置了幾個鐵皮檔案柜,里面存放煙標的檔案夾密密麻麻排列著,每個夾子上都標著“遼寧”“吉林”“四川”“云南”等字樣,記錄了煙標的產地。他收藏的3萬多種煙標,每個都能講出一段歷史故事。
“這是解放初期的‘新生產’、‘曙光’,當時還沒推行文字改革,煙標的字還是繁體的。”“這是1953年出的‘握手’牌,當時正是中蘇友好時期。”“這是1955年的‘博古’牌,當時正實行公私合營,煙廠名稱變成了‘公私合營沈陽市太陽卷煙廠’。”“1957年5月1日,我國第一家大型汽車制造廠在吉林省長春市建成,生產出“解放”牌載重汽車,結束了我國不能生產汽車的恥辱歷史,‘新吉林’煙標就是這么產生的。”“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424’、‘衛星’、‘沖天’、‘全球’、‘紅宇’,煙標這些都是為了紀念這個事件出的牌子。”
“‘大生產’是咱沈陽卷煙廠的品牌,”黃學志說起沈陽人曾經耳熟能詳的“大生產”牌香煙,如數家珍。“它是隨著新中國的成立而誕生的,伴著共和國的成長而發展。1948年11月,沈陽解放了,成立于1908年的沈陽制煙廠回到了人民的手中,工人們都希望能產出咱們自己的新品牌。”當時,經過技術人員的攻關,很快研制出一個新產品,起名為“生產”牌。第一代“生產”的煙標圖案是一個工人頭像,肩扛一柄大錘,旁邊是齒輪,展示了工人階級當家做主的嶄新風貌。
煙標會友,豐富晚年生活
上世紀九十年代,黃學志和妻子相繼下崗了,他開過縫紉店、賣過菜,生活的艱難動蕩沒能中斷他的愛好,他還通過收藏結識了許多朋友。
從2010年開始,黃學志開始有目的、分專題地收集解放區煙標,有時為了得到自己需要的煙標,不惜高價購買。全國各地只要有煙標交流會,他都會參加。隨著通訊技術的發達,黃學志與本地、外地藏友的交流也越來越多,他的收藏數量、質量也迅速提高。因為收藏的年頭多,在沈陽地區,他已經是煙標收藏圈的元老級,并成為沈陽市職工煙標收藏協會的顧問。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