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中國煙草博物館編輯整理 我是一名煙標愛好者,也許與主集的“根據地”煙標有關,十年的時間收獲了三種“防共”煙標。“防共”二字勾起我對沉痛歷史片段的追溯。20世紀30年代,日本對華展開了肆無忌憚的侵略,瓦解民族團結,培植漢奸政權,“剿共(共產黨)滅黨(國民黨)”。1932年在長春“滿洲國”成立,宣布從中國獨立出去;1939年蒙古聯合自治政府出籠,籌劃建立“蒙古王國”;1940年在南京“國民政府”成立,與蔣介石領導的民國政府和毛澤東領導的共產黨為敵,中國人民處在了水深火熱之中。這一幕幕歷史片段反復映現眼簾,一段日蒙合作共同對付共產黨的歷史話題也如梗在喉。
“防共”煙標共有三種,兩枚為10支橫軟標,一枚為高包頭10支直軟標,淡綠底色,以簡筆的萬里長城鋪底,主圖案為兩種,一種是一桿旗,另一種是三桿旗,左右立邊是用蒙文書寫的標語,譯成漢語為:“反對共產 建立新東亞”。“防共”煙標是一枚政治色彩極濃的煙標,昭示的內容非常豐富,旗子、蒙文和口號是我們挖掘其內涵的主要目標。
首先我們先看三桿旗這枚煙標,三桿旗是什么旗子呢?最上面的旗子是藍地左上角配紅、黃、白三豎條旗,它是蒙古軍政府旗,藍地代表蒙古族,左上角的紅、黃、白三豎條分別代表大和族、漢族和回族(包含所有穆斯林),大和族即日本民族。1933年7月,內蒙古徳穆楚克棟魯普親王集合了西蒙各旗王公召開了第一次自治會議,向南京國民政府通電請求自治,8月,再次致電南京國民政府,蔣介石為防止德王投靠日本,乃同意成立直屬國民政府行政院的蒙古地方自治政務委員會。
由于云端旺楚克委員長年老多病,德王實掌大權,又得日本關東軍的策動及提供槍彈與經費支持,乃同關東軍密切接觸,商議成立“蒙古國”。為了防止西蒙全境被德王交給日本,南京國民政府乃于1936年1月25日下令將蒙政會分為兩部分,分別組織綏遠省境內蒙古各盟旗地方自治政務委員會和德王管轄的察哈爾省境內蒙古各盟旗群地方自治政務委員會。德王以“誓愿繼承成吉思汗偉大精神,收復蒙古固有疆土,完成民族復興大業”為由,于1936年5月12日在德化市組成蒙古軍政府,以藍地紅黃白條旗為該政府的旗幟,1937年10月27日,蒙古軍政府遷入歸綏,更名為蒙古聯盟自治政府,并確定“以防止共產、協和民族為基本方針”。 中間的旗子是黃地左上角配紅、藍、白三豎條旗,它是晉北自治政府旗
1937年9月13日,日軍侵占大同,10月15日成立晉北自治政府,1939年改為晉北政廳,1943年又改為大同省公署,其施政綱領為“感謝皇軍,鏟除紅匪,發揚道義,建筑樂土”。最下面的旗子是黃地左上角配紅、白、藍三豎條旗,它應該就是察南自治政府旗。1937年9月4日,在關東軍操縱下,以張家口維持會為基礎,成立了察南自治政府。
1939年9月,并入蒙疆聯合自治政府,改組為察南政廳。其施政綱領為“日察如一,鏟除共黨,民族協和,民生向上”。這枚“防共”煙標用三個政府的旗子表明建立了一個共同的聯盟,用蒙文書寫的標語:“反對共產,建立新東亞”表明了共同防共的決心,暴露了其媚日、反共、殖民的真正嘴臉。另外這枚煙標所繪制的旗子為我們確定晉北自治政府、察南自治政府使用什么樣的旗子提供了歷史依據。圖為本人收集到晉北自治政府的旗子樣式,才解開了這枚煙標旗子的謎團。
其次我們再看一桿旗這枚煙標,這桿旗是“七條旗”,是蒙疆聯合自治政府的旗子,以代表大和族的紅色粗條為中心,依次團結回(白細條)、蒙(藍中條)、漢(黃粗條)民族人民,取“以日本為中心,大同協和漢、蒙、回各族”之意。抗日戰爭初期,日軍在察哈爾南部、蒙古和晉北淪陷區建立和扶植了“察南自治政府”、“蒙古聯盟自治政府”、“晉北自治政府”三個傀儡政權,管轄30個縣、市、盟,約400萬人口,配合其施行殖民統治。為了進一步掌控這三個傀儡政府,于1937年11月22日成立了蒙疆聯合委員會,蒙,是指內蒙古地區,疆,可不是指新疆,而是指中原與塞北交界的張家口和大同地區。
1939年9月1日,在蒙疆聯合委員會基礎上,改組成蒙疆聯合自治政府,以張家口為“首府”,懸掛四色七條旗,改用成吉思漢年號,以德王為主席,管理原察南自治政府、蒙古聯盟自治政府、晉北自治政府所屬一切事務。該政府以日本人金井章二為最高顧問,完全受日本顧問、次長及興亞院聯絡部的嚴格控制,以防止共產、協和民族為基本方針,配合日軍的殖民統治,直接成為了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工具。德王是親日極力反共的代表人物,企圖高舉四色七條旗,以日軍和萬里長城阻擋共軍,實現其反動統治。這就是"防共"煙標拋出的歷史背景。
歷史是無情的,也是最公正的,任何阻擋歷史向前發展的勢力必將為歷史所淘汰。“防共”成了妄想者的一個癡夢。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