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中國商報》編輯整理 收藏真是件有趣的事兒,比如不玩鼻煙壺,你肯定不知道吸鼻煙曾一度是大清國上層社會的風尚,更難想象玩煙壺還是康雍乾祖孫三代共同的愛好。
玉石鼻煙壺
鼻煙本是泊來品,14世紀時,意大利人選用上好的煙葉、摻入薄荷、冰片等藥材碾成粉,密封入窖陳化經年制成鼻煙。彼時,這種煙草制品只在歐洲各國流行,其盛放的容器也基本為玻璃制品,更無固定形態,盈盈一握、便于攜帶即可。明代萬歷年間,意大利人利瑪竇來華,也帶來了鼻煙,但當時也僅廣東一地有人吸聞。康熙一朝開放海禁,大量西方傳教士紛紛攜帶鼻煙來貢,結果中國人不可自拔地愛上這醇香辛辣的味道,一時成為招待貴賓、表達敬意的象征。
食的過程中,向來不乏藝術感的國人開始琢磨起這小小的鼻煙瓶來。不得不提到康熙,這位對西方工藝品情有獨鐘的“學習型”皇帝,居然還召集了一批通曉玻璃煙壺制作和畫琺瑯的西方人,在紫禁城內公然制起了鼻煙壺。上有行下便效,中西文化元素這么一融合,鼻煙壺便漸從“容器”升級為了“藝術品”。歷史傳說、戲曲故事、花鳥蟲魚,各種生活中可見可聞的題材都被匠人們信手拈來,加以書畫、雕刻等藝術手法雕琢,讓這方寸間的世界變得豐富多彩起來。
琉璃鼻煙壺
盡管正史也不得不承認雍正還算個勤政的皇帝,盡管這位爺還曾下過禁止煙草的詔令,可他自己卻染上了聞吸鼻煙的嗜好。不獨于此,他還親定鼻煙壺樣式,一次龍顏大悅,重賞了畫稿人和燒造者各二十兩白銀。要知道,二十兩在當時可換六萬斤糧食。乾隆更甚,喜歡把鼻煙壺作為賞賜之物。皇恩浩蕩,這份榮耀,可夠那些王公貴族“顯擺”多時了。這樣的后果是,玩賞收藏鼻煙壺蔚然成風,吸鼻煙倒在其次了。
鼻煙壺的種類繁多,單從材質來看,上到昂貴的象牙、玉石、瑪瑙,下到普通的玻璃、竹、木、瓷、石皆可為料。根據取材和工藝的不同,制成的“藝術品”也會不同。例如內畫壺,瓷壺,書畫風格或著彩的區別,便能自成一體,因此純手工制作的鼻煙壺幾乎是沒有重樣的。
內畫壺是鼻煙壺中較為普遍的一種。從嘉慶年間開始流行,通過金剛砂、鐵珠子在煙壺內的晃動,將煙壺內壁打磨成細膩的磨砂狀,再用特殊的筆在壺內作畫。有一枚清代的“清明上河圖”鼻煙壺算是當時以名畫入壺中比較常見的,但制作技藝卻不簡單,它截取了北宋畫家張擇端創作的《清明上河圖》中的一部分來繪制,原畫上人物的動作和表情形態各異,即便是臨摹,也需要技術功底和耐心,更何況是在這小小的鼻煙壺內勾勒,上色。壺上的房屋瓦片、人物衣襟,紋理細致入微,足見制作者的技術水平。壺的頸口和底座配以銀飾鏤空的蝴蝶,一方面可作為裝飾,另一方面,也便于壺身的放置。
琉璃這玩意遠在唐代就被使用,作為一種既經濟又美觀的材料,也被廣泛應用于鼻煙壺制作上。清朝是佛教發展最為迅捷的時期,鼻煙壺上當然也少不了佛教人物的身影。有一枚用琉璃老料制成的大肚布袋佛就很有意思,采用了立體雕刻手法,外觀如同一個微型的佛像雕刻擺件,肩扛布袋、手執葫蘆、大腹便便、滿面慈祥,唯一的不同就是其中空的設計,以及頭頂的一顆“紅珠”。佛像的大肚被巧妙的應用為盛放鼻煙,“紅珠”下安置的小勺便于鼻煙的填充和取用。
《清明上河圖》鼻煙壺
??? 瓷胎畫琺瑯在清皇室瓷器制作中最具代表性,因此多在貴族家方得一見。有一枚瓷胎琺瑯工藝的鼻煙壺,其制作時間為乾隆中期,從鼻煙壺的樣式可以看出,中西文化在手工藝領域已經完美地融合了。煙壺正面,金發碧眼的歐洲婦女坐于樹蔭下,一個孩童在母親懷中玩耍,背面配有瘦勁端莊的散隸書法,這是宋末元初畫家錢選《戲嬰圖》的配詩:“日長無事宮中樂,閑與諸姬伴戲嬰。”壺身則飾以當時最流行的琺瑯紋飾。這種西方畫與中國古詩文的“疊加”,也是清代琺瑯彩鼻煙壺最熱寵的樣式,廣受達官顯貴的歡迎。
??? 此外,還有不少諸如用紅瑪瑙打磨圓潤的辣椒鼻煙壺,牛角雕制紋理清晰的玉米鼻煙壺、玉雕精美的鯉魚鼻煙壺,都是取材于自然界隨處可見之物,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做不出的。
??? 民間的能人巧匠,憑借他們獨到的觀察力和高超的手工技藝,硬是在鼻煙壺的小天地中活脫脫地創出了一個花花大世界。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