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伊利諾伊州眾議院近日通過了一項防止青少年吸電子煙的《參議院第512號法案》,禁止任何對青少年會產生吸引力的電子煙廣告,同時還要求電子煙商店對每一位客戶的年齡進行認證,確保年滿21歲。此外,法案還禁止零售商在電子煙商店內發放電子煙產品的優惠券。
第512號法案以107票對7票在眾議院獲得通過,已移交給參議院批準,最終會提交給州長辦公室。
立法者認為,這項立法經過了大量討論,以確保法案可以盡可能涵蓋到更多的方面,這些措施可以阻止青少年因使用這些產品,保護年輕人,同時還要確保法案不會對現有行業產生不公平的影響。
不難看出,各國對于青少年與電子煙的問題都高度重視。5月26日,我國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中國吸煙危害健康報告2020》,首次新加入了電子煙的健康危害章節,并用重點篇幅強調電子煙對青少年的危害,引用了著名的“門戶理論”,稱有充分證據表明電子煙是不安全的,使用電子煙可能致人抽上卷煙,這一現象在青少年中尤為明顯。
《報告2020》稱,目前普遍認為,“加味”是吸引青少年嘗試電子煙的重要原因之一。“世界衛生組織煙草控制框架公約締約方會議-第七屆會議報告”指出:3/4的青少年被調查者表示,如果電子煙沒有添加口味,他們不會再使用這些產品;2019年美國對青少年的最新調查結果顯示,目前使用電子煙的青少年中,估計有72.2%的高中生和59.2%的初中生使用了調味電子煙,其中水果、薄荷醇或薄荷、糖果味最常見。
就在今年世界無煙日前夕,5月30日,新華社發布了一則調查報道,稱多重禁令之下,仍有電子煙商家變換招數“圍獵”青少年,甚至直接允許16歲的未成年人購買電子煙。
無獨有偶,全球電子煙的生產地深圳,也在5月31日以青少年與電子煙為題進行了專項報道。
深圳晚報發文,在呼吁“不能讓電子煙戕害了無煙環境”的同時,特意強調“電子煙成多數青少年的第一口煙”、“ 專家呼吁應讓電子煙遠離青少年”。
深圳晚報還公布了一組數據,據2020年深圳市控煙辦、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聯合發布的《深圳市青少年煙草流行調查報告》顯示,深圳青少年電子煙使用率為2.5%,高于卷煙使用率(2.3%);在同時使用過卷煙和電子煙的學生中,先使用電子煙后使用卷煙的比例占24.2%,初中生占了32.5%。此外,從未嘗試使用過煙草產品的學生對電子煙更加易感,達到12.0%,高于卷煙的7.8%。
盡管每一個人都會贊同青少年不應該吸煙,同時也不應該使用電子煙,但有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擺在了專家們的面前,那就是“如果沒有電子煙,那么這些未成年人是否會成為吸煙者?”
而這個問題很難得出一個準確的答案,因為這就像一個二級制,非0既1。
但本著“好奇害死貓”尊重科學勇于探索的精神,還是有研究人員對這個問題展開了研究。
針對“門戶理論”,也就是使用電子煙的青少年更有可能發展為香煙使用者這一理論,但是這些年輕人在沒有電子煙的時代使用煙草產品的可能性尚不清楚,所以研究人員想通過這項研究確定在 2014-2018 年使用電子煙的年輕人在電子煙可用之前的時期是否可能會成為吸煙者。
研究人員通過分析監測美國2009-2018年內12年級的相關數據,使用邏輯回歸衍生的傾向評分預測當前吸煙的流行率。
模型預測了隨后所有年份的吸煙情況,同時結合了社會人口、家庭、酒精和學校相關變量以及線性時間趨勢。比較了每年的預測吸煙率和觀實際吸煙率,以及具有吸煙傾向的非吸煙者當前使用電子煙的流行率。
直到2014年,觀察到的吸煙流行率反映了預測流行率。在不吸煙的青少年中,電子煙使用在預測吸煙概率最低的人群中最低為(3.8%;95%CI:3.3,4.4),在概率最高的人群中最高為(23.5%;95%CI:22.2,24.9)。
由數據得出,青少年電子煙使用量增長迅速,在非吸煙青少年中流行率較高。然而,自從電子煙問世以來,12年級學生的吸煙率呈現出明顯的加速下降趨勢。電子煙的使用主要集中在與電子煙前時代吸煙者有共同特征的年輕人中,這表明電子煙可能已經取代了吸煙。
也就是說,在電子煙出現之后,那些擁有成為煙民特征的青少年由于有了新的選擇而開始使用電子煙,這就造成了吸煙率的下降,電子煙的使用率隨之增高。
研究人員認為電子 煙主要集中在引入電子煙之前可能已經吸煙的非吸煙青年,而電子煙的引入恰逢青年吸煙率加速下降。即使是考慮到電子煙對青年的影響,但不可否認的是,電子煙仍然可能成為減少公共危害的重要工具。
最后,還是溫馨提示:未成年人、青少年以及無煙癮的人請不要使用電子煙。電子煙只是一種減害工具,不應該成為培養新型煙民的途徑。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