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首例“無煙列車”公益訴訟調解結案。
6月9日,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拿到了法院的民事調解書,“按照調解協議,鐵路北京局、鐵路蘭州局、鐵路總公司三被告在涉案列車上的吸煙區及吸煙裝置將全面取消。”鐵路公司將取消相關K字頭、Y字頭列車內的吸煙區,采取對煙灰盒進行遮擋、封堵、改造等適當方式進行取消。
這不僅意味著火車吸煙車廂的退出,也意味著,公共場所,特別是公共交通工具內的空氣污染被納入環境公益訴訟的范圍。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要求:“推進公共場所禁煙工作,逐步實現室內公共場所全面禁煙。”室內公共場所全面禁煙,是大勢所趨。
要看到,這次公益訴訟針對的還是“綠皮車”的吸煙區域和吸煙車廂,還是指向存量問題,事實上,現在動車、高鐵已經全面禁煙。但是,還是要看到,一些舊有的技術規范沒有跟上全面控煙的步伐。舉例來說,1996年版的《公共交通工具衛生標準(GB9673-1996)》雖然規定“車廂和客艙內禁止吸煙,應有禁煙的明顯標志和管理制度”,但同時留下了“后門”,規定“宜在通風處設置吸煙區”。
此外,以所謂“文明吸煙”之名設立的吸煙車廂、吸煙室,也應壽終正寢了。在室內公共場所吸煙,就是不文明的,就是害人害己的,不要再自欺欺人了,根本就沒什么不擾民的“吸煙區”。
衛生組織指出“二手煙無法只停留在指定的吸煙室/區內,會被流動空氣帶到室內各個角落,威脅著同一屋檐下每個人的健康,二手煙暴露沒有安全水平可言。”香港科技大學關于吸煙室的技術可行性研究結果表明,任何的工程技術,例如排風、換氣和指定吸煙區都不能避免接觸煙草煙霧,有效保護公眾健康;樣本測試顯示,無煙餐廳PM2.5濃度為62.2μg/m3,部分禁煙餐廳為130.8μg/m3,室內部分禁煙的餐館PM2.5濃度會顯著高于室內完全禁煙餐館的PM2.5濃度。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建立吸煙區和吸煙室已經逐步成為煙草企業另一個促銷和營銷新戰場。
有鑒于此,鐵路部門等公共服務部門,不僅承擔著服務群眾的重要職責,還承擔著引領社會新風尚的重要使命,及時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加強監督管理,實現室內公共場所全面禁煙。另一方面,政府職能部門要加強清理不合時宜的各類規范,加快建立與“室內公共場所全面禁煙”相匹配法律法規。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