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卷煙廠制絲中控人員通過制絲集控系統實時監控生產過程。
近日,記者走進山東中煙青島卷煙廠制絲車間。和想象中節前加班加點保供應的場面不同,在制絲車間5000千克/小時制絲生產線,記者只看到2名現場操作人員。
“其余都由系統集中監控。”制絲車間操作工李振告訴記者,這是智能制造帶給車間的變化之一。
未來已來。近幾年,煙草行業堅定不移實施數字化轉型戰略,山東省青島市也提出了打造“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的目標。
順時應勢。2019年以來,青島卷煙廠運用大數據、機器學習、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對制絲生產線進行了智能化升級改造。
“通過攻關制絲生產智能制造共性技術,我們實現了5000千克/小時制絲生產線工藝設備智能控制、生產線自適應管理、生產過程集中監控及生產流程追溯和智能分析。”青島卷煙廠信息管理處處長孫熠向記者介紹。
制絲操作人員通過智能制造系統管控生產情況。
對于一線操作人員來說,智能制造意味著什么?
記者來到維修作業間,位于房間正中央的維修主題大屏格外顯眼。
“您有一條新的維修訂單。”隨著“叮”的一聲,屏幕上彈出一條電氣故障提示,電氣維修工王元俊迅速來到大屏前查看并接單。
根據系統提示,王元俊確定了故障位置,獲取了維修方案,帶上維修平板和維修工具趕到現場。
發生故障的是9000千克/小時制絲生產線加料機滾筒驅動電機變頻器。根據系統推薦的維修方案,王元俊進行了細致維修。故障不大,維修很快完成了,王元俊沒有急于離開,而是根據自己的維修經驗對系統中此類維修內容進行了補充。
“系統會自動將維修結果傳給制絲車間集控中心,便于操作人員了解、學習。”王元俊告訴記者,通過系統和平板,維修管理人員可以查看整個維修過程信息,隨時掌握設備維修情況。
2019年3月,依托當地政府搭建的“虛擬現實及人工智能公共服務平臺”,在著力謀劃和推進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形勢下,青島卷煙廠正式開啟了探索智能制造應用的新征程。
堅持頂層設計,確保山東中煙網信工作統籌協調推進是青島卷煙廠智能制造的發展方向。按照“總體規劃、分步實施、重點突破、效益為先”原則,青島卷煙廠穩扎穩打、步步為營。
青島卷煙廠認為,制絲是卷煙生產的核心加工工藝,在卷煙生產過程中,制絲工藝流程最長、工序最繁雜、設備種類最多,存在著“數據孤島”問題突出、工業數據體系有待建立,傳統控制模式能力不足、工藝生產智能化有待提升,生產經驗知識碎片化、知識積累和共享能力有待加強等問題。因此,他們決定從制絲車間5000千克/小時制絲生產線開始試點。
制絲車間工藝大屏。盧媛攝
工業互聯網是實現智能制造的關鍵基礎設施。青島卷煙廠認真開展技術研究,成立由設備動力處、工藝技術處、信息處和制絲車間人員組成的項目工作小組,在制絲車間增設工業無線網和無線傳感網,構建起車間物聯網,進而實現了人、機、料、法、環、測互聯互通。
依托數據存儲量達PB級的虛擬資源池環境,他們搭建起大數據、機器學習、IoT、知識庫、智能制造等五大平臺,在較高水平上實現了生產線的全面感知、物物互聯、預測預警、在線優化和精準執行,探索了智能制造應用的技術路徑。
“五大平臺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在工作中卻能實實在在感受得到!”在中控室,松散回潮工徐均亮坐在電腦前介紹。與以前在產線現場工作不同,如今,他的工作崗位沒變,工作地點卻變成了中控室。
徐均亮告訴記者,系統根據實際生產情況輔助管理人員調整排產計劃,并對生產現場水、電、氣、汽外部條件技術參數、工單及標準、設備狀態等進行自動驗證,非常智能。
“項目針對每個生產階段進行了提升和優化,實現了制絲生產關鍵主機設備類腦指揮智能化、生產線無人生產標準化及生產管理虛實聯動透明化。”智能制造項目工作小組成員徐風倉介紹。
項目組成員借助工藝主題看板進行工藝質量分析。
質量控制是卷煙制造工廠的一個硬指標。青島卷煙廠探索智能制造應用2年多來,在質量控制方面交上了一份漂亮的成績單:生產噸煙絲斷流時間減少約40%,回潮、加料、烘絲工序的出口物料水分標偏分別降低0.24%、0.31%、0.03%,生產效率提升約8.5%,年節約能源耗用600余噸標準煤。
“生產過程中人員、數據的聯動和設備的自適應控制,使得整體生產運行效率大大提升。”青島卷煙廠總會計師高洪波認為,智能制造項目不僅鍛煉出一支敢想敢干的隊伍,也使青島卷煙廠未來向生產制造數字化轉型成為可能。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