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動畫片《小豬佩奇》中有一段對話:
佩奇問父母,為什么小孩子會被批評,大人就不會被批評呢?豬爸爸說:長大成人沒什么好處,這可能是為數不多的好處之一。
作為一個大人,對豬爸爸這一回應深以為然。長大,就意味著在一定程度上擁有了選擇而不被批評的自由。比如戀愛結婚生育、從事的工作、生活的城市、個人喜好、抽煙等。
其中,抽煙就是一項獨屬于成年人的活動,國家法律明確規定「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香煙以及禁止未成年人吸煙」。這就意味著成年人具有抽煙而不被批評的自由。
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在傳統觀念「在父母面前永遠是孩子」的熏陶下,即使我們成年了也會在父母面前習慣性地保持「警惕」。比如在父母進家門之前立刻關掉電視去學習,在被窩里偷偷玩一會兒手機,吃一些垃圾食品等,這些小時候「偷偷」去做,以為神不知鬼不覺的事情會一直延續到我們成年后的很長時間。
網友們曾經還對此大規模討論,有人說「22歲,家里有一箱奶,還要問我媽能不能拆」;有人說,「23歲,吃西瓜沒吐籽,媽媽還會說小心肚子里長西瓜」;有人說,「24歲了,我爸還說喝AD鈣奶不好」……
在「還是個孩子」的觀念與生活習慣下,抽煙更成為一件讓家庭陷入「暫時性慌亂」的小事,它一邊是抽煙者想保持在父母面前做個「乖孩子」的多年習慣,一邊是想做個獨立大人的嘗試,另一邊是父母覺得「孩子還小」的定時思維。三方拉扯之下,必有好戲上臺。
所以,與「第一次抽煙」類似的話題一樣令網友熱衷參與的,是「父母第一次發現你抽煙時的反應」。
有網友分享了她的故事:
本人女啊,一直都會抽煙只不過抽的很少。
一盒煙能抽好久,一般都是買了藏起來,幾天才抽上那么幾支煙。
第一次發現我房間的煙味,我不知道我媽媽的鼻子是怎么那么靈敏的。平時在房間抽煙,我都是開著窗戶,對著外面抽煙。我和我媽的房間離得遠,所以敢在家抽。
那天突然不想對著窗戶抽煙了,就躺在床上抽完了一支。我覺得第二天起來應該就沒味了,結果我媽叫我起床就說了一句,你屋里怎么一股煙味啊?我當時靈機一動,就說:我從網上花了幾塊錢買了一個熏香,結果熏死我了,太難聞了....
嗯甩鍋給熏香!
不過后來,在聰明的媽媽的三番五次「誘供」下,這位網友還是被發現了,并對此并不介意。
網友「我本無心」說:
我爸抽煙的時候我不抽,我抽的時候我爸戒掉了。然后見第一次我抽煙沒說什么,就是覺得我身上臭。坐他車里不準抽,當他面不能抽。抽完煙的房間里半個小時了,他們一進來就說臭,抽完煙上車他開窗透氣。
這位淡定的父親一看就是過來人。不過這位網友透露,他馬上就要戒了,祝福他戒煙成功。
網友「凱里.歐文」說:
第一次是懵懂的年紀,我好奇,拿了我爸的一根中華,躲在廁所里點上了。打火機的聲音引起了我爸的注意,直接走進廁所,看著我剛剛點燃的中華牌煙,問我哪來的煙,我就交代了。
我爸讓我抽完那一根,和我說,味道怎么樣?我說一點都不好,嗆的我好難受,我以后肯定不動這玩意兒,我爸說好,這是男人說出來的話,不可以不遵守,以后你要是抽煙,那你就不是個男人。結果到現在,我爸邊給我煙邊說我不是個男人。
對此只能說,男人抽吧抽吧不是罪,再香的煙也可能嗆到人流淚~
網友「一棵阿金」說:
抽煙是因為爸媽打算離婚,不過后來沒離。
今天跟爸爸喝酒,坦白了,因為他們之前有發現蛛絲馬跡。
我覺得還不如自己坦白從寬。
結果我說完「爸爸其實你知道我抽煙對吧?」
我爸沉默了一會和我媽說 去把我好煙拿出來。
然后我爸說:
「女子,我沒想到你這么累。」
瞬間眼睛起了霧。
在迷茫困頓的那些日子里,抽煙或許是一個相對不錯的紓壓方式。然而,父母的愛,更是。
網友「那我掛了先」說:
本人女,在讀大三。疫情在家呆太久了,電子煙吸完了也買不到,平常電子煙一直仍在我的書桌上,我媽也不知道這是啥玩意。然后,抽了抽屜里的給朋友捎帶的外煙。又因為懶,把有煙頭的煙灰缸放在窗臺上。
自此,老爸老媽都知道了他這個女兒抽煙的事實。
但是我爸應該不想讓我媽知道我抽煙,我媽應該也不想讓我爸知道我抽煙,他們應該都從沒和對方說過這件事,他們都想替我瞞著。或者他們商量好了,不質問我,不想給我太大壓力。這具體我就不清楚了,但自我感覺前者的可能性更大,我比較了解他們~
這樣的爸媽真不錯,他們的信任、理解,正確的處理問題的方式,才讓自己的子女變得更優秀。
還有一些朋克的父母。網友「周南北」說,「我的媽媽知道我抽煙時,和我一起抽,把我看傻了」;另一名網友說,爸爸抽十塊錢的煙,看到他抽芙蓉王后,瞬間換了更高檔的煙。
父母千千萬萬,愛的方式也各有不同。在父母面前抽煙,是另一種向父母宣告長大的方式。無論父母對此如何反應,相信里面都藏著他們早已成為習慣的愛。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