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當時的玉溪卷煙廠提出“以工補農、以煙養煙,扶持煙農種烤煙”理念,把“第一車間”辦到田間,這成為中國煙草行業發展史上一次標志性變革,影響至今。這一理念是怎么產生,早期又是如何實踐運用的?這要從云南中煙紅塔集團玉溪卷煙廠(以下簡稱“玉煙”)的原料工作探索實踐講起。
1999年,著名煙草專家朱尊權(右四)、美籍華人左天覺(左四)博士一行到云南大理州考察煙葉種植情況 崔向明 供圖
伴隨著1982年中國煙草總公司成立,玉煙發展掀開了嶄新的一頁。工廠于20世紀80年代初引進了第一臺進口設備MK9-5卷接機,盡管小心翼翼“伺候”,其產量仍遠低于設計產量。英國和玉煙專家查找原因,發現問題并不在機器本身,而是原料和輔料質量不過硬,很難與設備高度融合匹配。當時,工廠通過市場取得優質原料比較困難,玉溪地區1985年上等煙葉收購量僅占10.4%。玉煙認識到,要跨出工廠,到農村建立原料供應基地,“煙田是第一車間”理念就此萌芽。
此時的玉煙實行工廠、煙草分公司和煙草專賣局“三合一”體制,正準備在煙田這個“第一車間”大干一場,美國農業顧問、烤煙專家左天覺博士指出了玉溪煙葉的三個問題——“營養不足、發育不良、成熟不夠”。營養不足是施肥不足,氮磷鉀比例不合理;發育不良是芒種節令時才種下50%;成熟不夠是采摘時間過早,導致煙堿含量、含糖量、糖堿比均低于“好煙”標準。
解決上述“三個問題”迫在眉睫。玉煙積極探索“公司+農戶”模式,走工業反哺農業的路子:加強煙草科學研究,建立煙草種植技術指導和推廣技術網點,把原先分散的一家一戶連接成一定規模的種植區域;提供資金、技術幫助煙農改變舊的生產方法。
1985年12月,由原云南省煙草科學研究所主持分別在玉溪市趙桅鄉、通海縣與煙農簽訂聯產承包合同,進行2418畝優質煙葉的設點研究試驗工作。煙農按照技術規程種植烤煙,畝產值不足500元的由玉煙賠償,超收則全部歸煙農。一位見證人記述,“要爭取試點也是很困難的,我們去見領導同志,12點鐘下班了還堵在那兒。云南省政府有規定,但省煙草公司不表態,我們還不敢搞,大家僵持在辦公室里不吃飯。最后領導說,先搞一點。好嘛!先搞一點,我們就大干起來了”。
兩地試驗種植烤煙獲得成功后,玉煙進一步加強科技推廣,在1990年形成了一支700多人的煙草科技推廣隊伍;1986年至1988年年均培訓煙農30萬人次。1988年發布《田煙栽培技術規范》,技術要求只有10條:全部采用優良品種、連片種植、用營養袋假植育苗移栽、獨壟栽煙規格化、科學施肥、適時移栽、封頂打杈、減少和消滅青煙葉、科學烘烤、優質田煙單獨收購。煙農落實技術規定要求到位的,玉煙即按規定兌現補貼和化肥等。玉煙同時也配合地方財政共同扶持和獎勵烤煙生產,擴大山區半山區水澆地工程,逐步配套煙田水路設施。1985年至1995年,玉溪地區用于優質烤煙基地建設的投資和扶持資金達32.5億元,其中玉煙投入30億元。
至1990年,上等煙葉收購比重由1985年的10.5%增長至33%;糖堿比也從20:1變成了11:1。通海縣從1985年到1995年連續11年成為全國烤煙生產收購先進縣,并與玉溪市、江川縣、華寧縣、澄江縣等共同成為優質主料煙基地。高峰時,玉溪地區20多萬煙農成為企業的“編外職工”,逐步建設了60萬畝優質烤煙基地,做到了“1公斤煙葉的經濟收入相當于5到6公斤大米的價錢”,玉溪地區“煙葉之鄉”名片愈發響亮。
隨著煙草農業科技30多年的發展,育苗、移栽、田間管理、采烤一體化、專分散收各環節新技術不斷涌現,煙草種植和質量評價評級標準等與20世紀相比也有不同,但“第一車間”理念一直在激勵著廣大原料工作者。云南卷煙工業堅持以煙草商業為主導,工業深度介入,推進“2260”優質煙葉工程,抓牢煙葉基地單元建設,政工商聯合上山下鄉,走煙葉高質量發展、促進煙農增收的道路,繼續將標準和要求書寫在大地上,續寫云南煙葉發展新優勢。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