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驅動實質是人才驅動,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創新人才。長期以來,行業廣大科技工作者守正創新、刻苦攻關,把個人成長奮斗融入行業改革發展,無論是廣袤煙田、生產車間,還是工藝技術、綠色生態,他們用科技創新服務行業發展需要,散發出強烈的實踐之光、科技之美。
近日,中國煙草學會表彰15名行業2022年“最美科技工作者”,他們長期奮戰在科研一線,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堅持服務社會,為行業高質量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讓我們走近他們——
扎根大地?讓技術長進泥土里
王瑞
劉艷霞
張國
常棟
王勇
地處鄂西南山區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湖北最大的煙葉產區,從1997年本科畢業算起,恩施州局(公司)研究員王瑞已在這片土地上奔波了25年。
過去,以青枯病為主的土傳病害肆虐恩施煙區,給煙農造成嚴重損失,一些優質生態區逐漸萎縮。“土壤退化是土傳病害發生的根本原因,維護植煙土壤健康是治本之道。”2010年起,王瑞把研究對象聚焦在植煙土壤上,投入全部的熱愛和赤誠守護植煙土壤健康。
王瑞和團隊解密調控植煙土壤健康的微生物種群,研發的抗青枯病、黑脛病、南方根結線蟲病微生物菌劑實現商品化生產,防效達到70%左右;創新煙草秸稈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途徑,授權發明專利“一種煙堿降解菌及其應用”在國際煙草科學研究合作中心(CORESTA)2015年大會進行交流;推進植煙土壤保育和修復,以關鍵技術為基本煙田保護提供了有力支撐。
同樣是聚焦土壤,同樣是接地氣,貴州省煙草科學研究院栽培營養團隊負責人劉艷霞圍繞“有用”和“有理”開展土壤和肥料科學研究。“有用”是指科研圍繞農業所需,切實破解生產難題、持續改善土壤、生態和環境;“有理”是探究背后的科學問題,揭示為什么有用的機制、機理,她以土肥的創新研究促進土壤資源可持續利用,有力促進了農田生態環境改良和煙葉提質增效。
在王瑞、劉艷霞積年累月艱辛探索的同時,皖南煙葉公司技術中心農藝師張國百折不撓攻堅克難,在皖南焦甜香特色煙葉開發、煙葉生產技術配套上取得累累碩果。
各類科研項目研究與成果轉化同步推進,牽頭煙葉生產方式轉型升級研究與推廣,編寫《皖南焦甜香特色煙葉生產技術手冊》,全面推廣土壤改良、保溫育苗等焦甜香煙葉關鍵技術,張國主持或參與的創新成果服務煙區發展,累計為煙農增收近3億元。“煙農的最大愿望就是增收致富,科研成果要讓他們聽得懂、學得會、能操作。”樸素深摯的情感,推動著張國在創新路上一刻不停。
河南平頂山市局(公司)技術中心副主任常棟直面煙區土壤生態環境變化導致煙葉品質起伏、病害頻發的挑戰,帶領團隊構建“炭菌餅配方肥——水鉀優化施用——促拔節高打頂”技術體系,有效解決平原煙區煙葉發育過剩和土壤健康問題。他深入調查病害發生根源,從抗病品種、生態育苗和拮抗菌篩選著手優化、改良,降低了煙農種植風險。由于煙草農業科技創新和技術推廣成績顯著,常棟入選中國科協青年托舉人才工程,先后獲得行業“十三五”科技創新工作先進個人、河南省煙草商業系統十大杰出青年等榮譽。
四川涼山州局(公司)煙葉生產技術中心主任王勇以科技創新破解發展難題,與團隊一道實施“沃土工程”,研發成功紫莖澤蘭有機肥,不僅變害為寶,還有效助力土壤修復與保育;實施“天敵工程”,成功研發七星瓢蟲防治蚜蟲、寡雄腐霉防治根莖病害等技術,實現綠色防控;實施“品種工程”“壯苗工程”“調制工程”,篩選適合大涼山氣候的煙葉品種、配套器械、新能源烤房,在科技創新中釋放地、肥、藥、種、能、機等要素能量,為涼山煙葉高質量發展匯聚動能。
雙腿扎根大地,服務煙區煙農。王瑞、劉艷霞、張國、常棟、王勇,他們常年穿梭煙區,把田間地頭作為實驗室,瞄準生產實際需求奮力攻關,用看得見、用得好的項目成果,為煙葉高質量發展插上科技創新翅膀。
躬耕田野?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鄧海濱
陳德鑫
肖欽之
王先偉(中)
蘇家恩
農業農村有廣闊的天地,廣袤田野大有可為,行業“最美科技工作者”秉持初心、躬耕田野,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在科技助力煙草農業發展中不斷作出貢獻。
廣東煙葉生產技術中心植物保護研究室主任鄧海濱正是其中一員。他長期扎根基層,專注于煙草病蟲害防治技術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多項中國煙草總公司、廣東省局(公司)科技項目,“蚜繭蜂、瓢蟲、蠋蝽、麗蚜小蜂等天敵昆蟲立體防控蚜蟲、煙青蟲斜紋夜蛾、煙粉虱等煙草害蟲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煙田主要害蟲無公害防治關鍵技術研究及示范”等項目研究,為煙田病蟲草害防治提供了科學依據,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不在煙區,就在去煙區的路上。”海南省局(公司)海口雪茄研究所主任陳德鑫被認為“比農民還像農民”,他每年三分之二的時間都沉在一線,最忙的時候常常一天轉戰好幾個煙區。圍繞煙草病蟲害綜合治理,陳德鑫針對煙草蚜蟲發生普遍、蚜傳病毒病危害嚴重等做了大量研究,揭示煙草病毒病發生規律和成災因子,形成病毒病有效控制技術,有效防控煙蚜的發生和病毒病的危害,煙農親切稱呼他為“陳醫生”。
“實現種源自主可控。”湖南永州市局(公司)農藝師肖欽之在廣闊煙田對煙草品種選育、種子包衣、雪茄煙葉開發孜孜以求。他主持10余項湖南省局(公司)重點項目重點課題攻關,率先在湖南開展分子育種攻關,不斷創新煙草種質,主動擔負湖南雪茄煙葉引種試種工作,從零起步探索,繁育的新品種“湘煙5號”“湘煙7號”推廣面積達100萬畝,為湖南煙葉發展、煙農增收作出了貢獻。
對煙葉生產而言,“種是金、管是銀、烘烤就是聚寶盆”。圍繞“烤得好”,山東諸城市局(分公司)高級農藝師王先偉致力于煙葉科技推廣、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每年天氣最炎熱的煙葉烘烤季節,他守在烤房,創新研發的環保節能烘烤設備,主持組建的市、縣、站三級煙葉烘烤技術研發與推廣隊伍,有效提高了濰坊煙葉生產技術水平,增加了煙農收入。
埋首于烘烤這一煙葉提質增效關鍵工藝研究的,還有云南大理州局(公司)高級農藝師蘇家恩。23年來,他始終以提高煙葉烘烤質量、降低烘烤損失、解決烘烤短板、提高煙農收入為己任,兢兢業業、默默踐行。“紅花大金元”煙葉效益好,但出了名地難烤,經過無數次嘗試、革新,蘇家恩破解了“紅花大金元”烘烤難題,煙葉烘烤損失由最初的27%下降至現在的6.3%~6.8%,大理成為“紅花大金元”連續種植年限最長、種植效益最好的煙區。
躬耕田野,勤于鉆研。在煙草農業科研這片沃土上,行業“最美科技工作者”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進步,用自己的行動詮釋著廣大科技工作者的追求和責任。
投身科研?立足崗位建功立業
吳達
沈軼
徐同廣
陳楠
張艷玲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煙草產業鏈長、涉及領域廣,科技創新涉及方方面面,行業“最美科技工作者”投身科研、擔當奉獻,在不同領域迸發創新驅動發展第一動力的澎湃動能。
深耕煙草化學研究領域20多年,“服務產品、強化應用”是上海煙草集團技術中心副主任吳達一直堅持的理念。圍繞“制造一支煙”的關鍵技術,他瞄準世界煙草前沿勇于創新,主動承擔多項重大項目攻關,不斷提升基礎研究創新和支撐水平。行業招標課題《中式卷煙風格特征剖析》,吳達帶領團隊成功中標、刻苦攻關,項目成果為中式卷煙理論體系構建與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成果榮獲中國煙草總公司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同在上海,上海新型煙草制品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沈軼矢志不移自主創新,致力于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應用的開發和創新,不斷開拓新的知識領域,將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他主持完成中國煙草總公司重大專項科技項目3項,參與省部級科技項目10余項,參與起草國家標準1項,行業、總公司標準4項,多項技術具有較強的實用價值,取得令人矚目的業績。
上海煙草集團北京卷煙廠有限公司技術中心高級工程師徐同廣深耕卷煙減害技術研究和煙草分析,在降焦減害功能材料開發等方面取得了多項理論和應用性研究成果。新材料的研發和應用,不僅可以解決諸多前沿科學問題,也為保障重大需求提供科學支撐,徐同廣在材料制備、結構與性能關系、材料安全性、卷煙應用方式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研究成果與行業發展、企業發展相結合,創新成果更好融入產品,在卷煙減害技術方面不斷勇攀高峰。
與吳達、沈軼專注核心技術攻關不同,浙江省局(公司)信息中心(數據資源管理中心)副主任陳楠則在行業數字化轉型領域孜孜奮斗。開展“互聯網+”架構設計,推進技術體系建設、營銷管理平臺建設,推動數據平臺建設與應用,參與行業信息化建設,陳楠在行業信息化科技創新研究應用前沿勇挑重擔,積極為浙江煙草商業數字化轉型、行業一體化平臺和云平臺體系建設盡責出力。
鄭州院農業研究室副主任張艷玲把勇于擔當、不畏挑戰作為對自己的要求和一貫的工作態度,創新建立烤煙品質定量評價指標體系,提出氣候條件尤其成熟期氣溫是3種煙葉香型形成的生態基礎,組織完成覆蓋全國主產區、橫跨20年時間軸的全國煙葉質量大數據系統,建立植煙土壤健康評價指標體系,一系列具有影響力的科研成果,對滿足行業需求、推動農業科研發揮了重要作用。
科技創新是探索未知的路,特別是一些研究從成果誕生到得到廣泛認可,需要經受很長時間考驗。“纖纖不絕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科技工作者只有潛心研究奉獻,功夫下足練深,才能綻放奪目光彩。
行業“最美科技工作者”堅持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不懼挑戰,不畏挫折,踏實勤奮,立足崗位建功立業,把自己的科學追求融入行業高質量發展的火熱實踐中,譜寫著一曲曲服務行業的創新交響,彰顯出創新驅動發展的蓬勃力量。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