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尋常之見,文化的起源之一
尋常之見,黃鶴樓是江南三大名樓之首。或問江南有幾座名樓?恐怕未必人人能回答上來,但這不妨礙黃鶴樓作為江南三大名樓之首。又問黃鶴樓有幾層高?估計也沒幾個能答對的,但也不妨礙黃鶴樓作為江南三大名樓之首。這是因為,決定黃鶴樓成為江南三大名樓之首的,不是江南有幾座名樓,也不是黃鶴樓有好多層。
尋常之見,黃鶴樓與詩有關。因為人人都會背“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還有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從紅色年代走來的人士,看見黃鶴樓時,估計也會自然而然地吟出“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黃鶴知何去?剩有游人處。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尋常之見,可不尋常。沒有這些尋常之見,黃鶴樓只能留在紙上。有了這些尋常之見,黃鶴樓就被記住了,成了家喻戶曉的名勝,到武漢要看黃鶴樓,成為全世界游客的共識。由此可見,黃鶴樓作為一大名勝,一種旅游文化,尋常之見對它的傳播作用有多大。
品牌選擇文化,還是文化選擇品牌
品牌選擇文化,還是文化選擇品牌,這個問題比較難回答,或許可以看兩個相似的例子。
近來頗為流行的一個文化現象,是每座城市都在尋找屬于自己的城市精神。北京作為首都,率先發布“愛國、創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緊接著全國10多個省、市、自治區及40余個地級市相繼發布自己的城市精神。這些“精神”無不經過群眾投票、熱烈討論、精心提煉,最終一錘定音、廣為宣傳。毫無疑問,城市精神體現了一座城市的文化追求,甚至被視作一座城市的靈魂。
近來還頗為流行一部叫《舌尖上的中國》的紀錄片,它用鏡頭觀察中國各地的飲食文化,向全國吃貨們介紹各地最具特色的飲食,如東北的燉肉、蘭州的拉面、陜西的泡饃……這些風格各異、特色獨具的飲食文化,無不與當地氣候、地理及人文環境相關,成為全國各省地域文化的有力代表。
這兩個例子,一個講“城市精神”,一個講“飲食文化”(“地域文化”的一個方面),究竟有何不同?可以看到,城市精神是一個主動選擇的過程,或者說是“城市”選擇了“精神”,它經過了征集、討論、提煉、宣傳,最終得以形成所謂的“城市精神”。而“飲食文化”是一個被動選擇的過程,經過了土壤、氣候、民族習慣等各方面的考驗,因此是“文化”選擇了“飲食”,最終形成當地獨特的飲食文化。
從認知和接受的角度來看,雖然前者也經過了一系列的討論和提煉,擁有足夠的支撐,但是后者似乎更容易被人們理解、認可和接受。在“城市精神”與“地域文化”的PK中,估計還沒開始“城市精神”就輸了。
回到“品牌選擇文化,還是文化選擇品牌”這個話題,我們可以看到,前者更多地與“城市精神”的形成類似,而后者更多地與“地域文化”的形成類似。“品牌選擇文化”帶有某種有意識的主觀能動性,這種主觀能動性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而“文化選擇品牌”需要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這個過程的完成需要品牌持有者足夠的耐心。然而中國的企業大多短命,因此“文化選擇品牌”似乎更像一種空想,恐怕等文化選擇了品牌,品牌早已經不存在了。
做品牌,與其打造一種文化,不如成為一種文化
是的,做品牌,與其打造一種文化,不如成為一種文化。打造的文化需要想盡辦法讓別人接受,成為一種文化則能滲透人心。人心的力量是無窮的,消費者的心理活動決定了品牌的生死存亡。
成為一種文化,可能來自企業的非常規行為。如被人屢屢稱道的85年海爾“砸冰箱”事件。1985年的一天,青島海爾總廠張瑞敏廠長的一位朋友要買一臺冰箱,結果挑了很多臺都有毛病,最后勉強拉走一臺。朋友走后,張瑞敏派人把庫房里的400多臺冰箱全部檢查了一遍,發現共有76臺存在各種各樣的缺陷。張瑞敏把職工們叫到車間,問大家怎么辦?多數人提出,這些冰箱雖有缺陷,也不影響使用,便宜點兒處理給職工算了。當時一臺冰箱的價格800多元,相當于一名職工兩年的收入。張瑞敏說:“我要是允許把這76臺冰箱賣了,就等于允許你們明天再生產760臺這樣的冰箱。”他宣布,這些冰箱要全部砸掉,誰干的誰來砸,并掄起大錘親手砸了第一錘!很多職工砸冰箱時流下了眼淚。在接下來的一個多月里,張瑞敏發動和主持了一個又一個會議,討論的主題非常集中:“如何從我做起,提高產品質量”,三年以后,海爾人捧回了我國冰箱行業的第一塊國家質量金獎。“砸冰箱”事件之后,在海爾的品牌文化中,肯定多了一個名叫“質量”的關鍵詞,這個詞不是海爾領導拍腦袋想出來的,也不是投票、討論、提煉、宣傳出來的,而是被這家企業生生“砸”出來的。
成為一種文化,可能來自品牌持有者(企業家)的個人魅力,或者叫企業家精神。它更多發生在品牌發展的初期及中期。那些為客戶所熟悉,為一般消費者所認可,并被廣大人民群眾瘋狂追逐膜拜的明星企業家們,如和記黃埔總裁李嘉誠、阿哈里巴巴總裁馬云、百度創始人李彥宏等,他們經歷了太多創業的艱辛,依然充滿理想與激情地帶領自己的品牌從無到有、絕處逢生,他們身上所體現出來的魅力,或叫“企業家精神”的東西,已經成為品牌的一部分,成為品牌文化的重要來源。
成為一種文化,可能是一種理想信念,一種精神追求。這種理想信念、精神追求,賦予了產品精神的附加值,或文化的附加值,讓它得以從眾多同質化產品中區別開來。典型的案例就是紅金龍集團的“思想有多遠,我們就能走多遠”。作為一種理想信念,紅金龍集團這句品牌文化口號已被廣為傳播,幾乎家喻戶曉。與之相隨的,是廣大客戶及消費者對其產品的高度認知及認可。
成為一種文化,將更多來自消費體驗。冰箱只能砸一次,砸完之后再出問題,恐怕砸的就不只是冰箱,而是“牌子”了。而企業家精神如何在高層更新換代之后延續下去,更是各大企業普遍存在的問題,其中最為突出的,要屬蘋果公司喬布斯的去世。人們開始擔心,喬布斯去世之后,蘋果是否會變得平庸?喬布斯在的時候,人們討論的是蘋果為什么這樣紅;喬布斯不在了,人們紛紛討論蘋果還能紅多久。而把理想信念作為品牌文化雖然容易,在此過程中要被廣泛認可及傳播,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唯一具有較大穩定性的,是顧客對品牌的消費體驗。這種消費體驗,直接決定了顧客是否繼續忠實于這個品牌。這種消費體驗,已經超出了“使用價值”這一范疇,更多地體現在與品牌相關的各個方面。當某一品牌在某公益活動中被消費者注意到并表示了好感,那么同樣構成了消費者對品牌的消費體驗,而不僅僅局限于使用這一品牌所規定的產品。可以說,消費體驗是消費者與品牌之間關系的總和。如何細分這些關系,如何維護這些關系,如何提升這些關系,并將其穩定下來,形成一種文化,作用于消費者的心理認知,將是品牌持有者必須思考和面對的問題。
如果做品牌僅僅是打造一種文化,那么誰都可以做品牌;只有讓品牌成為一種文化,作為一種文化,被消費者認知、認可、消費、推薦,才能真正稱得上是一個好品牌。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