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以2012年對“天價煙”的行業性專項治理為分界線,高端品牌、高檔卷煙的發展逐漸進入到了理性的成長通道,徹底告別了以價格標高為主要手法的盲目競爭、過度競爭和無序競爭——一方面重建了規范有序的市場秩序,校正了理性務實的發展預期,規范了結構提升的路徑選擇,將競爭重新拉回到適度有益的范疇;另一方面,主動整治、自覺規范“天價煙”市場秩序,其中所體現出來的高度的行業自律和社會自覺,最大程度消除了之前的負面影響,為合理的、正常的、必要的結構提升營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現在看來,當初那些對于“天價煙”專項治理的擔憂與顧慮是多么的缺乏遠見——2012年,高端品牌銷量突破200萬箱,同比增幅近20%,繼“中華”繼續扛旗領跑之外,“芙蓉王”、“蘇煙”、“黃鶴樓”、“利群”四個品牌齊過15萬箱。更具指標意義的是,高價位卷煙銷量一舉突破10萬箱,同比增幅超過50%,“黃鶴樓”已經接近3萬箱,“白沙”、“南京”、“云煙”都過了1萬箱,還有四個品牌突破5000箱。2013年1月至8月,高端品牌銷量已經突破180萬箱,高價位卷煙銷量亦是接近2012年全年銷量,在保持穩定發展態勢的同時,也極大地推動了品牌整體的價值升級——說高端品牌是產業升級的引擎并不為過。
不過,透過數據的外在呈現,解構高端品牌的成長構成,還是可以得到很多新的發現和思考。
1.“老面孔”占主導。細數目前在高價位卷煙市場呼風喚雨、引領風尚的主流品牌,仍然是那些熟悉的“老面孔”——這種熟悉不單單表現在品牌的整體組合上,強勢品牌仍然強勢地占據了主導地位,就產品的個體表現而言,也沒有幾個能夠真正稱得上異軍突起、后來居上。以2013年1月至8月的情況來看——500元價位段,“中華”一枝獨秀,“蘇煙”已成守勢,與“中華”的距離不斷拉開,“利群”雖有大幅增長,卻也難望“中華”項背,其它品牌雖有增長,但也僅限于自我的縱向比較,且對本土市場的依賴不斷加大,采取多規格“群狼”戰術的亦不在少數;700元價位段,“中華”獨攬頂峰,一家的份額超越了其它所有品牌,“芙蓉王”、“黃鶴樓”、“云煙”基本上屬于自我加壓、自我鞭策、自我努力的階段,至于其它品牌,即便是全國性的大品牌,在這一細分市場也只能在“有限的地盤”區域性做主;1000元價位段,“白沙”的競爭力、影響力毋庸置疑,“南京”轉危為機之后也成功躋身一線地位,“大重九”的爆發力、成長性也不容小覷,“黃鶴樓”以豐富的產品組合在規模和布局上都有不小的優勢,“利群”、“黃金葉”、“蘇煙”、“冬蟲夏草”雖然具備相當的體量規模,但在布局和影響上還稍遜一籌。就此而言,一方面“天價煙”的專項治理并沒有影響這些強勢品牌(曾經價格高高在上)的持續發展,另一方面其它品牌也沒有在這個過程中覓得機會、分享果實。
2.“價值感”定勝負。在當下的消費語境中,高端品牌還是有著強烈的符號意義、道具功能、社交作用,雖然經過“天價煙”的專項治理,“價格”已經喪失了最初的符號、標簽的作用,但高檔產品所具備的價值感仍然是左右消費意愿的決定性因素,尤其是被拉回到同一價格起跑線之后的高價位卷煙。這種價值感的構成,包括形象、口碑、影響力和認同度幾個方面的維度。首先是形象,“黃鶴樓”的橫空出世以及后來的大紅大紫,離不開“1916”所營造出來的超高端的形象感,顛覆了高端的價值體系,并相當于定義了超高端的形象認知,啟動了高價位卷煙的市場需求。其次是口碑,以規模稱雄的“白沙”能夠站在高價位卷煙的最頂峰,“和天下”的競爭力自不待言,但不要忘了這款產品十余年如一日的口碑累積,這才換來了近兩年的厚積薄發。再次是影響力,“南京”的成功確實非比尋常,非常時刻的非常之舉不僅挽救了風口浪尖上的品牌,也轉危為機地演變成了病毒式、爆炸式的品牌傳播。最后是認同度,“黃金葉”、“利群”,以及“云煙”這兩年在高價位卷煙市場的作為表現,再一次實證了市場對于品牌價值的認同,有形象、有口碑、有影響力。其實,強勢品牌這幾個方面的突出表現,也折射出其它品牌相應的短板和不足,一味的炒作和盲目的迎合難成大器,短時間的繁榮也不過是一片虛火,最終成不了氣候。
3.“價格戰”失空間。與其它產業、其它品牌的“價格戰”以折扣、低價、買贈為主要作戰樣式所不同的是,在“天價煙”專項治理之前,高端品牌的“價格戰”一度以近乎失控的比高、比貴、比奢的形式愈演愈烈。某個品牌定出1000元,另外的品牌就敢標1500元、2000元,后面的品牌接著在追上3000元……直至不乏萬元的咂舌“天價”。固然,這其中有彼時消費語境的裹脅和助長,君不見白酒、普洱、名表價格蹭蹭上漲,早已把“不分家”的兄弟甩出去了七八條街,與其說是在制造“天價”,還不如講是“被天價”。但是,“天價煙”專項治理既是對愈演愈烈的“價格戰”的嚴格整肅,已經到了非整不可的地步,也從產業調整的角度,昭示了外界對于市場競爭層次低、品牌競爭水平低這一“雙低”現狀的擔憂和糾正。很顯然,“天價煙”的專項治理相當于抽取了很多品牌賴以為生的“殺手锏”——以前,不需要消費者認為值不值這個價,只需要營造出就是這個價的輿論環境;而現在,大家都拉到了同一起跑線上,那些真正用來箍桶能夠決定裝多少水的“木板”才真正走上前臺,呈現出應有的價值。所以,專項治理過后的高價位卷煙市場,首先的變化是不“亂”了,價格、競爭、促銷都更加規范,隨之而來的進步是思路“活”了,大家把心思花在了如何提高品牌核心競爭力,如何建立起差異化的競爭優勢,高端市場真正呈現出百花齊放的良好態勢。
4.“低一類”成基座。在短短不到十年時間,200元左右價位的“低一類”產品就從過去的“高價位”演進為今天的“入門級”,昔日的“高富帥”平易近人成今天的“小伙伴”。一方面,市場的快速擴容和做大加速了價值的不斷走低和矮化,曾經高不可攀的“低一類”飛入了尋常百姓家,不僅僅喪失了價格上的標桿地位,也無法繼續做到“以稀為貴”;另一方面,“玉溪”、“云煙”、“芙蓉王”三大品牌在助推“低一類”市場成長的同時,也在最大程度分享了勝利的果實,在高端市場業已形成了巨大的短期內很難被逾越的規模優勢。不過,以當下卷煙消費升級的空間和速度判斷,“低一類”價區在規模持續做大的同時,價值感也將會繼續走低,昨天的“低三類”、今天的“高三類”、明天的“普二類”都可以作為假以時日的“低一類”價值坐標參考。這也引發了我們更為深入的思考,或者說提供了某些解答疑惑的線索——那就是,為什么在一類煙建立起強大規模優勢的“玉溪”、“云煙”、“芙蓉王”,甚至包括“中華”都難以在高端市場有更大的作為,體現出與之相符的市場地位?很顯然,成敗皆蕭何,“低一類”(“中華”是500元價位)成就了品牌的規模優勢,也捆綁和束縛了品牌的價值提升,固化的品牌形象和價值口碑讓它們遠離了高端市場。在這個意義上,這既是它們過去十年的最大成功,也是未來十年的最大風險。
解構了高端市場的成長構成,也就理解了高端品牌的發展現狀,以及現狀背后的問題和風險。
首先,市場擴容的外部阻力不斷放大。很顯然,盡管仍然保持了高于市場整體的擴容速度,但高端品牌的發展壓力卻是與日俱增,這種壓力帶有普遍性和持續加劇的雙重色彩。一方面,高端品牌始終沒有得到應有的社會整體認同和品牌價值體現,一直背負著外界強加于身的“道德罵名”,一些無德媒體也熱衷于“天價煙”所帶來的“眼球效應”,斷章取義、信口開河、極不負責任地對高端品牌大加鞭笞,誤導和影響了消費者正確的品牌認知。另一方面,市場上對于高端品牌“追”的心理和“捧”的勢頭也在不斷地減弱,過去那種帶有強烈攀比色彩的追“貴”、捧“高”,到現在也已經基本不復存在,消費心理變得更加務實和更為克制,這些外部因素再疊加上煙草控制對消費意愿的持續抑制,客觀上進一步放大了高端品牌的發展壓力。我們可以做出兩個方面的判斷,一是高端品牌的結構不可能長期性地快速提升,“天價煙”的專項治理加速了“天價”早已呈現出來的明顯頹勢,夸張的價格除了在一定范圍、一定時間賺取噱頭和吸引眼球之外,根本難以為繼、無法立足,一味地拔高價格并不是品牌價值提升的有效手段。二是高端品牌的規模不可能持續性快速擴張,必須得承認,除了少數一些全國性的大品牌之外,很多高端品牌銷量的構成主要以本土市場為主,且在實現銷售的過程中具有強烈的“推銷”色彩和“特產”身份,市場規模和品牌影響遠遠低于品牌的自我感覺。
其次,主導品牌的引領作用不斷衰減。正如我們前面所分析的那樣,熟悉的“老面孔”仍然占據了市場的主導地位,這些成熟產品的生命力固然可喜,卻也折射出新產品的競爭力匱乏,更令人擔憂的是,主導品牌在市場上的引領作用不斷地衰減。這種衰減體現在了幾個方面。一是對市場的拉動減弱,“1916”的橫空出世不僅成就了一個品牌,甚至可以講塑造了一個市場,其意義和影響不亞于當初iPhone上市之后對智能手機市場的推高,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后來者具備類似或接近的影響力和推動力,最好的狀態也不過是進一步做大高端市場蛋糕而已,就好比諾基亞棄塞班裝微軟,并不足以改變智能手機的游戲規則和產業生態。二是對品牌的拉動減弱,強如“和天下”,對“白沙”品牌整體形象、價值的提拉也是有限的,一方面消費者更愿意把高端產品當作獨立的品牌來看待,高端產品和品牌主體的形象、風格、文化等缺乏一脈相承的東西;另一方面品牌也沒有更好的辦法來嫁接和延展高端產品的影響力,老大的日子雖然好過了,但兄弟們仍然忍饑挨餓,整個產業所期待的高端品牌的引領和帶動作用發揮還很欠缺。三是對消費的拉動減弱,關于iPhone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