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東方煙草報》報道 一直以來,山高坡陡、土地零散、農業收入水平低是山區農業給人們固有的印象。近年來,重慶渝東北和渝東南片區海拔800~1300米的中高山地區,通過發展現代煙草農業,道路、水利灌溉等基礎設施得到明顯改善,土地規模化經營效果明顯,一大批煙農專業合作社涌現促進煙草生產方式不斷革新,逐步破解了山區農業基礎設施差、規模效益差、生產分散的發展瓶頸。
系統配套基礎設施,改變山區生產生活面貌
眼下正是煙葉采摘、烘烤的農忙季節,一到重慶市奉節縣太和鄉梁家村謝家壩,放眼望去,煙田基本連片、土地平整、道路通暢、煙葉長勢較好,不時有煙農開著三輪車將采摘的煙葉送往烘烤工場。村民陳常周表示:“過去想買車都開不到家,現在好了,公路通到了田地和家門口,這在過去可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啊!”
近年來,重慶市煙草專賣局(公司)在基礎設施方面的投入力度非常大。截至2013年,全市累計統籌安排基礎設施建設資金37億元左右,重點用于基本煙田、煙水、煙路等八大基礎設施建設,改變了煙區以往落后的生產生活條件。此外,國家煙草專賣局還投入20億元實施煙草惠民工程,重點開展煙區骨干道路、水源工程等項目建設,使得相關基礎設施不僅服務煙區,還為整個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巫溪縣上磺鎮上磺村村民李興平,除了種植烤煙外還承包了一個育苗工場,育苗結束后,利用大棚閑置期種植水果黃瓜、反季節蔬菜等,收入也十分可觀。李興平說,“去年光黃瓜就收了六季”。隨著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不少煙區還積極開拓中藥材種植、特色水果種植、鄉村旅游等產業,促進山區經濟發展。
規模化經營效果顯現,煙農收入不斷提升
巫溪縣古路鎮彭莊村從2009年起種植煙葉,由最初的100畝擴大至2014年的612畝。職業煙農常年穩定在10戶左右,戶均規模約50畝,戶均收入基本穩定在10萬元,最高達到30萬元以上。
村民冉隆青于2012年開始承包80畝土地種煙,當年投資十多萬元,年底不僅收回成本還獲得純收入十多萬元,以往在外打工的兒子兒媳也回家發展,日子過得紅紅火火。當前,彭莊村11戶煙農通過煙葉種植為本村150余人提供了就業機會。2013年全村在耕作、運輸、采收、烘烤等環節支出務工費用近100萬元,帶動了大量村民返村在家門口就業。
近年來,隨著煙草種植規模的不斷擴大,種煙已經由最初煙農謀生的手段轉變為增收致富的產業。不少原本在外務工、承包小型工程的村民紛紛返鄉發展煙草農業。從全市范圍看,2013年全市戶均規模達到28.68畝,煙農戶均收入達到7.64萬元,先后涌現了黔江麒麟村、酉陽沿巖村、武隆和順村等眾多戶均收入達到10萬元以上的專業化種煙村,依靠煙葉的規模化種植實現了發家致富。如今,煙區一幢幢小洋樓拔地而起,不少煙農還購買了小轎車,有的甚至還在鄉鎮或縣城購買了商品房。
合作社搭建專業化服務體系,減工降本效果初顯
煙葉種植是勞動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生產環節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并且有非常嚴格的技術標準。煙農專業合作社的出現,幫助煙農從繁瑣的煙葉種植中解脫出來,煙葉用工成本也得到下降。
據奉節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太和基地單元太和煙葉收購站副站長周禮平介紹,2012年起,太和基地單元成立了金醇和金韻兩個煙農專業合作社,主要提供專業化機耕、育苗、植保、烘烤、分級等服務。由于有煙草公司的補貼,合作社專業化服務價格較低,有助于煙農減少用工、降低成本。同時,專業化的服務還提高了煙葉質量,例如,專業化烘烤使黃煙率由原來的70%~80%上升至90%以上。此外,煙農入股合作社在年底還可根據入股資金和交易情況獲得分紅,2013年入股社員最高的每畝分紅達到70多元。
金韻煙農專業合作社的煙農譚太國非常感謝合作社這一平臺:“單是專業化分級一項服務,成本就由原來的每斤1~1.2元下降至每斤0.2元,烤一房煙就相當于少用了兩個工人。”
另外,合作社近年來還加強了對煙農的技術培訓和指導,培養了一批科學種煙的帶頭人,不僅保證了煙農隊伍的穩定,還推動了煙農群體逐步向“產業工人”轉型。不少煙農表示,只要有國家政策在,有計劃在,就會繼續發展煙草產業。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