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重慶市煙草專賣局報道 “今年我家共栽種了80畝煙葉,按照市場行情,預計收益可以達到24萬元。”家住重慶市奉節縣太和鄉良家村的陳常周笑著告訴記者,做過礦工、干過拆房,在外打工14年的他2007年返鄉開始種煙,幾年下來,不僅日子富裕起來,全家也聚在了能一起。
靠種植煙葉走上“小康”之路,陳常周只是眾多巴渝現代煙農中的一個代表。2007年以來,重慶市將煙葉產業確定為五大農業特色產業之一,在渝東南和渝東北“兩翼” 山區因地制宜發展現代煙草農業,建設煙區基礎設施,大力發展規模種植,種植煙葉成為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主要出路。
“作為我國重要的煙葉產區之一,重慶煙草始終堅持以現代煙草農業建設為統領,以煙葉基地單元建設為載體,著力解決‘誰來種煙’、‘在哪種煙’、‘怎么種煙’等問題,助推煙農增收致富和煙區經濟社會發展。”重慶市煙草專賣局局長李恩華介紹說。
誰來種煙?
——構建職業煙農隊伍,培育規模種植主體,打造現代煙草農業建設生力軍
“種煙不如種茶、種煙不如種花、種煙不如種菜”,這樣的觀念在廣大農民中普遍存在,由于收益不高,農民種煙積極性不足,廣大農民不愿意從事煙葉種植和生產,煙農也往往以留守老人和婦女居多。
巫溪縣古路鎮彭莊村61歲的冉隆清和村里眾多留守老人一樣,從2009年開始種植烤煙,由于種煙前期投入大,冉隆清遇到了土地租用等困難。在煙草公司的幫助下,通過扶貧貼息貸款,共承包了85畝土地用來種植煙葉。僅2012年,就凈賺13萬元。“我兒子兩口子在廣東打工,一年收入也不過五六萬元,我在家種煙比他們掙得還多呢,這不,家里種煙正好缺幫手,我就讓他們回來了,一家人還能在一起。”說起這些來,冉隆清老人臉上滿是笑容。
與冉隆清一家一樣,巫溪縣及周邊地區越來越多的外出務工青年回到了家鄉,種起了烤煙,特別是專業合作社成立后,通過合作社的技術培訓和指導,尤其是針對大戶的“一對一”幫扶,煙農隊伍越來越專業,職業煙農隊伍也逐步成型。不僅如此,合作社還為60歲以上的煙農社員購買社保和勞動保險,解除了煙農的后顧之憂,廣大煙農的積極性大大提升,種植規模也不斷增加。有了這樣的基礎,政府因勢利導,將規模種植主體培育作為煙葉產業發展的抓手,重點培育40~120畝種植專業戶、120畝以上的家庭農場。
在政府、專業合作社與農民多方的努力下,種煙農戶的收入不斷增加,職業化煙農戶均收入基本穩定在10萬元以上,涌現了一批像巫溪彭莊村、黔江麒麟村、酉陽沿巖村、武隆和順村等種煙村,通過種煙實現了增收致富。
在哪種煙?
——基礎設施為基,工商研協作,發展現代煙區,打造基地單元現代煙草農業建設升級版
作為全國唯一一個“煙草惠民工程”的煙葉產區,國家煙草專賣局投入20億元、重慶市累計投入資金37億元,用于落實基本農田、煙水、煙路、育苗大棚、密集烤房、煙機、煙葉站點、防災減災體系等八大基礎設施建設。
隨著煙區“田成方、渠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基礎設施建設的相繼實現,重慶市按照“工業企業、商業企業、科研單位”三方深度合作的原則,打造現代煙區,共同推進煙葉基地單元建設。一方面,積極引導包括上海中煙、湖南中煙等在內的13家卷煙工業企業深度介入基地單元建設,全程參與煙葉生產環節;同時,引進多家科研院校,圍繞煙葉基地單元建設及重慶煙葉特色,有針對性地開展土壤改良、根莖病害防治、精準農業等各類科研項目。
重慶市彭水潤溪基地單元部分土壤酸化,借控規模機會,彭水煙草分公司聯合相關部門及10余所高校、研究機構,在該片土地上建立實驗田,專門研究土壤酸化和煙草病蟲害治理。煙農不在這塊地上種煙,仍能夠在土地流轉中獲得資金收入。
“通過近幾年與工業企業的深度合作,原料的供應量和品質都有了保證,重慶山地特色煙葉的協調性明顯提升,配伍性大大增強,對口工業企業煙葉調撥數量比例達到80%以上。” 彭水煙草分公司有關負責人對記者說道。
據統計,2007年至今,重慶市已累計建成煙葉原料供應基地單元30個,其中,國家級煙葉基地單元21個,市局基地單元9個,整片推進區域3個,基本實現了煙葉基地單元建設全覆蓋。
怎么種煙?
——種植在戶,服務在社,扶持專業合作社建設,打造現代煙草農業專業化服務體系
“從山腳下到那邊,總共有80畝,全都加入了合作社,按照每畝分紅42.5元來算,今年我大概能分到3500塊。” 煙農譚太國滿面笑容的介紹著。譚太國說的合作社是2012年他加入的金韻合作社,通過加入合作社,他得到了專業指導,煙葉收成更好,年收入達到了20多萬元。
按照“種植在戶、服務在社”運行模式,重慶市近年來大力推進綜合服務性煙農專業合作社建設,構建專業化服務體系,通過集成推廣落實漂浮育苗、小苗移栽、散葉烘烤等先進適用技術,使煙農從傳統繁瑣的煙葉種植中解脫出來,從數量種植向效益種植發展。
“合作社成立的初衷就是為了服務煙農,在技術指導和物資供應各個環節上幫助煙農一步步從普通的種植戶發展成為大戶。”重慶市奉節縣太和煙葉收購站副站長周禮平介紹說。2012年,奉節縣太和鄉成立了金醇和金韻兩個煙葉種植專業合作社,為社員提供專業化機耕、燒烤、分級等專業服務,效益顯著。“比如,專業化烘烤使黃煙率由原來的70%左右提高到90%以上;機耕化率也實現了80%以上,擺脫了人拉牛犁的時代。”
煙農專業合作社還推動了專業服務體系的構建,通過開展專業化育苗、機耕、植保、烘烤、分級等項服務,基本實現了專業服務全覆蓋,有效促進了產業內部分工,在減工降本的同時提高了生產效率。
統計顯示,截至2013年,重慶全市累計建設煙農專業合作社61家,大面積區域畝均用工得以有效控制在25個以內,合作社專業化服務覆蓋區域內畝均用工得以控制在20個以內,大大降低了煙農用工成本,規模化種植水平明顯提升,40~120畝種植專業戶、120畝以上家庭農場煙葉種植面積已占全市煙葉面積的45%以上。
七年來,從山區傳統煙農到職業煙農、種植大戶和家庭農場,從零散的服務隊到合作社主導下的專業化服務,從山區分散種植到基地單元建設的全管控、全覆蓋,重慶現代煙草農業破解了山區農業發展瓶頸,在職業煙農為生產主體、合作社為服務主體、基地單元為管理主體的組織架構下,不斷提升全市現代煙草農業建設水平,走出了一條“基礎設施全配套、規模種植上水平、信息管理全過程、減工降本見實效、特色煙葉放光彩”的現代煙葉生產發展之路。有效破解了山區農業生產分散、基礎設施差、規模效益差的發展瓶頸。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