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想不到種烤煙會改變窮日子,茅草房變成新樓房,土路變成水泥路,家用電器,拖拉機進家來,苦蕎寨成為新家園。這都是因為李永生一心領著大家種烤煙,一家家每年有幾萬塊的煙收入,才有這紅火的好日子。”云南省滄源佤族自治縣糯良村李巖嘎布這位佤族漢子,說起鄉煙站技術員李永生來贊不絕口:“他從一個農民變成烤煙技術員,每天從家到田間,從村頭到村尾,忙得沒有閑下來的時候。他為全村的脫貧產業操透了心,他為鄉親種出好煙的操勞精神,就象寨子里不熄的‘紅火塘’,讓人感到一身子熱呼。”
45歲的李永生,自幼家境貧寒,初中剛畢業就回家勞動,他積極尋求脫貧致富門路。2006年春,鄉煙站技術員進村來發動種煙,他自告奮勇爭當科技示范戶。李永生如饑似渴地學習煙葉科技知識,勇于實踐,他家種的5畝烤煙,畝產值達到3千多元,成為當地頗有名氣的科學種煙能手。
2006年,李永生被鄉煙站聘為烤煙技術員,他下決心用科學技術這把鋼鋤,引導群眾挖掉佤寨窮根。他跟煙站技術員走村串寨,在火塘邊,在田間地頭,與鄉親父老談心交心:“一畝田,種旱谷包谷一季只收入三百元,種烤煙能收兩三千元,只要路子對頭,我們就不能再守著寶地受窮罪了。現在國家大力扶持靠種烤煙脫貧,從育苗到烘烤都有技術員來教,有干部來指導,再不種煙,要窮到什么時候。”他掏心掏肺春風般的語言驅散了從不種過烤煙的佤族鄉親們心中的疑云,以心換心,群眾開始接受種植烤煙。
2006年,糯良村從上年的3戶人家10畝烤煙推廣到120戶300畝;2009年發展到247戶煙農種植1500畝。實干鋪起脫貧之路,糯良村成為煙草扶貧新村的典型。帶動了全鄉的烤煙發展。到2014年糯良鄉種煙達3600畝,實現產值942.38萬元。沉寂多年的糯良大山,在現代煙草農業建設大潮的沖擊下,終于撩起了封閉落后的面紗,緊閉的山寨門向外界敞開。過去對科技培訓會搖頭擺手不愿參加的佤族煙農,如今遇到農技人員就上前打招呼,一開培訓會便爭先恐后趕來參加。鄉親們期待脫貧的眼神,讓李永生感到責任如山。
為讓煙葉成為村民的“致富葉”,李永生像一只停不下來的陀螺,每天高強度運轉,他帶著煙葉技術員,從育苗到采摘烘烤的各個環節,言傳身教,手把手地教,煙水工程工地上,烤煙田處處留下他忙碌的身影。當烤煙成為糯良村及全鄉的主導產業、脫貧產業,群眾成為種煙能手,一家家靠著煙葉收入建起新樓房,購進拖拉機、摩托時,他感到非常欣慰。他說:“新的生產觀念和科學技術,給阿佤山寨帶來了勃勃生機。昔日豐富的山區資源盤活了,耕地的增效潛力得到了充分發揮,煙后種冬包谷,煙農更忙碌了。豐收的喜悅掛在煙農的臉上。‘金葉連著好日子’成為人們的熱門話題,經濟發展是前提,民生幸福是根本,讓群眾靠發展產業富起來,是我當技術員的追求。”
?
糯良村一角
如今,李永生仍執著地風風火火地奔忙在為群眾謀利益的路上,一身泥巴,一身汗水,全身心地投入到現代煙草農業建設中。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