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中國煙草資訊網報道
袁老精神矍鑠,笑容滿面
人物小傳:袁行思,1935年生于上海,1954年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制造專業。歷任鄭州煙草研究院(所)研究室副主任、所長、院長,中國煙草總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現任中國煙草總公司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煙草學報》主編,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碩士生導師。在降低原料消耗、打葉復烤、煙草機械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解決了不同時期中國煙葉加工技術和煙草機械生產技術遇到的重大科技問題。
目光柔和親切,笑容和藹慈祥,語速沉穩和緩,杖朝之年的袁行思,仍是一派江南紳士、謙謙君子的儒雅氣度。從當年青絲遍首到如今華發叢生,時光在他臉上銘刻了滄桑,也將他與煙草科技的一世情緣深深寫入了心底。
六十年耕耘不曾歇,一甲子奮斗未有止。作為見證了新中國煙草科技從無到有、由弱變強的親歷者之一,袁行思的個人經歷之中同樣激蕩著行業蓬勃發展的歷史脈動。大道行思,取則行遠,讓我們共同走近這位先行者與探路人,分享他風雨科研路上的點滴記憶,在一個個卓越成就中感受老一輩科技工作者的昂揚風貌與寬廣胸懷。
艱難起步 自力更生展所長
袁行思與煙草行業“第一次親密接觸”是在1957年的秋天。當時,還在原食品工業部工作的他,參與了天津卷煙廠制絲車間除塵系統的設計工作。而在此之前,剛過20歲的袁行思作為原第二機械工業部第二設計院的技術員,參與了當時兵工廠的設計工作。
次年,袁行思服從組織安排,從“很重很重的重工業”來到“很輕很輕的輕工業”,進入輕工業部下屬的煙草工業科學研究室工作。自此,從上海到鄭州,從研究室到研究所再到研究院,袁行思在這方舞臺上施展著自己的才華,留下了一連串閃光的足跡。
斯時,新中國成立已近十載,煙草工業卻還在“吃老本”。“國內當時最先進的設備,還是上世紀40年代的。”回憶起行業初創的窘況,袁老感慨良多。與此同時,國外煙草行業正逐漸進入高速發展期,一項項新成果的涌向更讓他和同事們感到重任在肩。
上世紀50年代初,國外已開發了卷煙加裝過濾嘴,以降低吸煙危害性。國內則一無設備,二無技術,過濾嘴卷煙產品獨付缺如。
為改變這一現狀,袁行思等人在技術引進的基礎上對接裝機進行消化吸收,完成了全套設備圖紙測繪工作。該套圖紙后來轉交給上海食品設計院,經轉化設計后由上海煙機廠生產。1969年,第一代夾鉗式濾嘴接裝機YJ21面世,一舉填補了國內接裝機生產的空白。
進入上世紀60年代,煙草工業科學研究所開始研制打葉機,以代替此前效率低、質量差的抽梗機。其中,袁行思負責風分部分設備的開發。
然而,當時研究人員能得到的資料卻只有幾張國外機器的廣告照片,只能從外觀出發結合原理自己琢磨。反復實驗,反復失敗,再實驗、再驗證,從1963年開始,袁行思每天的工作就在這樣周而復始的循環中逐步前進。即使是最微小的問題,他都可能思考數日,試圖找出一個最優解決方案。
幾經求索,幾易其稿,經過一年多艱苦努力,袁行思與同事們終于完成了風分設備設計。隨后,整套打葉機組設備在杭州卷煙廠驗證生產,證明打葉機不僅原料消耗低,而且煙絲長短合適、摻和均勻,有利于提高卷煙質量。自此,打葉機開始取代抽梗機,成為當時全國各卷煙廠的“標配”。而這,更為20年后一場更大的變革埋下了伏筆。
上世紀70年代,原料匱乏成為了擺在行業面前的嚴峻問題。同時,受技術水平所限,工業生產中大約7%~10%的原料會變成碎屑和廢料,造成大量浪費。“煙草薄片”的探索成為一項焦點課題,而袁行思一次赴日本的考察學習,為這一難題帶來了意想不到的突破。
1975年,袁行思隨團赴日本考察卷煙廠、薄片廠,看到了日本企業用輥壓法制造煙草薄片的技術。他敏銳地意識到,輥壓法將煙末和廢料混合制成煙草薄片,工藝較簡單,設備制造也相對容易,能耗較低,更適合我國當時國情。袁行思本想深入了解,卻被對方禮貌回絕:“對不起,這些地方只能遠處觀看,不能靠近。”
“別人能做,為什么我們就不能?”袁行思有著那一代科學家特有的韌性,沒有機器,那就自己造,一切從零開始。
沒有壓制薄片的機器,大家找來研究所下屬小機械廠里卷鋼板的機器,拆拆卸卸,反復調試,使其符合實驗要求;實在找不到可替代的機器,就委托行業外機械廠加工,為此,科研人員不厭其煩地往返于工廠與實驗室之間。
最終,研究小組克服了配方、混合、壓片等難題,研制出了90公斤/小時的輥壓法薄片生產線設備,實現了卷煙生產碎末廢料有效利用。上世紀80年代,在總公司大力推動下,這項技術在全行業推廣,據統計,至上世紀80年代末,全國利用輥壓法制造煙草薄片全年生產能力達到了1.65萬噸,為行業發展提供了有效的原料補充。
放眼國際 砥柱中流逐浪高
改革開放春風勁吹,千帆競渡,秀木成林。“向科學技術現代化進軍”的口號,開啟了一個屬于科技創新的嶄新時代。
1981年,袁行思參加全國出國統考,被錄取后赴美國菲利普莫里斯公司學習。鮮為人知的是,他同時還收到了一份來自英國某著名大學導師的來信,邀其前往學習。權衡再三,他還是選擇了菲利普莫里斯公司:“大學做學術自然好一些,但我當時覺得去菲莫能學到更實在的東西,更能幫助我們行業盡快發展。”質樸之言,卻盡顯擔當。
來到美國的袁行思已過不惑之年,對周圍新鮮事物充滿了好奇,但更有一份緊迫感壓在心頭。“我們在趕、學的事物,比如膨脹煙絲,對他們而言,卻早已是常態。”他回憶道,當時美國菲利普莫里斯公司在工藝、設備上至少領先國內企業二三十年。
回國后,內心澎湃的袁行思寫下了《美國菲利普莫里斯公司考察學習札記》,對美國卷煙產品及其趨勢、低焦油卷煙生產、卷煙機、打葉機和打葉復烤、計算機技術的應用、員工培訓和管理等進行了詳細介紹,指出了我國的卷煙工業和美國的差距,同時指出我國當時卷煙工業的薄弱環節和進行重大改革的方向,即研制新式卷煙機和打葉復烤改革。
打葉復烤,這個20年前就縈繞袁行思心間的難題再次被擺上了議程,回國之后,他即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其中。“對于整潔工業生產環境和提高加工質量而言,打葉機只能算治標不治本,打葉復烤建設才是根本之舉。”這是他一貫堅持的理念,但在當時卻也受到各方壓力。
“打葉復烤涉及復烤廠和卷煙廠以及中間流通環節中的一系列問題,在開始推行階段卷煙廠勢必同時用兩種不同形式原料,生產不是簡化了,反而增加了麻煩。”當年與袁行思共事過的研究人員王宏生介紹,種種矛盾使行業中不少人質疑這一技術的推行。
關鍵時刻,袁行思頂住種種壓力,一方面積極爭取到了總公司的撥款與支持,另一面帶領科研人員樹立信心、抓緊研究。隨后,課題組在云南楚雄卷煙廠開展了對自主設計打葉機、片煙復烤機、煙梗復烤機、預壓機等主機設備和工藝技術的工業性論證。
1986年,新的打葉復烤生產線研發完成并通過鑒定。經過在楚雄卷煙廠的實際使用,其片煙的質量明顯優于原先,而且卷煙班組生產效率明顯提高,進口卷煙機效率能更好發揮。
1989年11月,總公司科技委會議就全國推行打葉復烤的論證進行了專題論證,認為推廣打葉復烤技術,可以改變復烤廠和卷煙廠的落后面貌,而且具有較大的經濟效益。由此,打葉復烤被列入行業技改規劃,開始在全行業推廣,并在上世紀90年代打葉總體上實現了全國覆蓋。至此,國內卷煙廠、復烤廠的技術基礎提升到國際水平。
一支獨放未為春,百花齊放春滿園。除了潛心鉆研業務外,他還不忘利用自己的影響力,推動行業科技不斷進步,培養更多后起之秀。
1985年6月,鄭州煙草研究院劃歸中國煙草總公司,袁行思就任首位院長。他積極鼓勵年輕一輩科技工作者走出自己的科研路子,謝劍平、羅登山、張建勛、趙明月這些如今響當當的科技帶頭人都曾在他領導下開展過工作。
此外,袁行思還先后參與編寫了《卷煙機械》、《卷煙工藝》等教材,為加速建設一支以卷煙工業技術職工為主體、技術結構比較合理、具有較高技術素質的工業技術隊伍貢獻了力量。
桑榆非晚 夕陽紅里譜新篇
1999年,袁行思正式退休,“無官一身輕”的他坦言:“不負責具體項目,沒那么大壓力了。”然而,袁老的退休生活并不清閑。每天,他都堅持到辦公室工作,寒暑無阻,或翻閱文獻了解最新科技進展,或對評審項目資料詳加審閱,沒有片刻閑暇。熟悉他的人員都知道案頭那本被“翻爛”的《英漢詞典》和閱讀用的放大鏡,它們陪伴著袁老繼續遨游在煙草科技的浩瀚汪洋。
“我們鄭州院似乎有這樣的傳統,從朱尊權先生等老一輩開始,退休了繼續工作似乎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在袁老看來,這并不是多么高遠的境界,而是一份執著付出的坦然。
桑榆未晚,為霞尚滿天。退而不休的袁行思還一直擔任科學技術委員會任副主任委員,為行業科技發展規劃、重大科學研究、技術經濟政策建言獻策。
在重大專項評審把關中,袁行思依然發揮著自己的光和熱
同時,《中國煙草學報》主編、“中式卷煙制絲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