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轉自《光明日報》
核心提示
■服務業成為拉動經濟增長新動力
■當前經濟積極因素和新動力正在積聚
■還要充分激活創新的內生動力
旅游O2O對接平臺,實現在線旅游服務商與傳統旅游線上線下的互動交流,展示“互聯網+旅游”模式的新發展。
“目前中國經濟處于加快轉型的關鍵期和筑底企穩的過程中。”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說,當前,既要看到經濟下行的壓力,更要看到新常態蘊含的積極因素。
在經濟學家們看來,對于當前的經濟形勢需要辯證看待——
一方面,當前外部需求收縮,內部多種矛盾聚合,經濟走勢分化,下行壓力仍然較大。一季度,以美元計價的進出口總額下降6.3%。全國公共財政收入同口徑僅增長2.4%。工業品出廠價格同比下降4.6%,連續37個月下降。但另一方面,經濟基本面沒有改變、結構調整和增長動力轉換穩步推進,一系列預調微調政策措施正在陸續發揮作用。
“要從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要逐步過渡到新型城鎮化,要完成房地產市場的調整和轉型,都需要時間。”張立群強調,近一個時期,出臺了降息降準、減稅清費、促進公共投資、穩定房地產市場等一系列預調微調政策措施。對這個過程,要有信心和耐心。
“雙創”氛圍濃厚:97.6%的大學生支持網絡創業
數據一:據杭州師范大學阿里巴巴商學院近期對全國85所高校的調查顯示,有高達97.6%的大學生支持和認可網絡創業,有68.78%的大學生表示對網絡創業充滿向往。一季度,全國新登記注冊企業同比增長38.4%,新增注冊資本增長90.6%。
“眾創空間的開拓離不開簡政放權釋放的活力。”國家發改委秘書長李樸民表示,發改委已連續兩次修訂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大幅縮小核準范圍,中央層面核準的項目數量減少約76%。深化行政審批和監管執法等改革,不斷改善創業環境,一大批市場化、專業化的新型創業孵化機構涌現出來。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發展戰略研究室主任高輝清指出,民營企業、個體經營以及大學生創業一直都有,但大家感到現在創業創新的氛圍更濃。科研人員創業成為大眾創新的活體龍頭。返鄉農民工創業則體現出知識外溢的良性效益,外出打工對農民工來說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大量中西部農民工回鄉創業,順應了我國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大潮。
未來,國家在鼓勵“創業創新”方面將加大力度。國家發改委高技術產業司副巡視員孟憲棠說,近年來,各方面對加快改革科研活動的評價體系、管理模式呼聲很高。最近公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在實施更加科學的評價、考核和薪酬制度等方面,都做出了具體改革部署,總的方向是營造符合創新規律的科研環境。
東部率先轉型:蘇浙閩增速超過8%
數據二:東部省份經濟體量已經很大,每增長一個百分點需要付出更多努力。但從一季度看,東部的增長態勢依然保持強勁,江蘇、浙江、福建和山東經濟增速分別達到8.4%、8.2%、8.5%和7.8%,均高于全國增幅。
在東部省份中,浙江的調整轉頗具代表性。“浙江轉型升級,離不開發展理念的轉變和機制的創新。”張立群說。
“從近期公布的各項統計數據看,調整轉型起步較早的地方成效初顯。”國家統計局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說。信息軟件、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等新興產業發展迅速,已成為一些地方經濟發展新的動力。一季度,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4%,明顯高出整體工業水平。
東部地區的平穩發展態勢對于穩定經濟大勢極為重要。從上海、浙江調研情況看,兩省市作為發達地區,經濟運行保持良好態勢,大多數指標明顯好于全國平均水平,在經濟結構調整方面已先行一步。上海以消費型經濟和重大技術創新為主的發展模式基本形成,大飛機、集成電路、高端醫療器械等一批重大產業項目取得新進展。浙江以互聯網經濟和制造業核心技術突破為主的發展模式正在逐步形成,帶動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高端裝備、新興產業增長勢頭強勁。目前,上海、浙江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合計占全國的13.3%,經濟發展具有較強活力和后勁。
“三大戰略”加快:千億投資點亮絲路
數據三:從一季度數據看,長江經濟帶沿線11個地區依然保持較高經濟增速。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加快推進,天津一季度經濟增幅達到9.3%。
“由頂層設計轉向專項規劃與具體實施并進,一批交通、生態環保、產業以及與周邊國家互聯互通、能源資源、裝備產能、經貿、人文交流等重大合作項目已經啟動實施。”李樸民指出,這些都將進一步拓展經濟發展空間,增強新的增長動力。
日前,《西安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戰略規劃》發布,啟動了第一批60個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點項目,總投資達到1155億元。京津冀協同發展各項工作進入集中攻堅、重點突破、全面落實的關鍵階段,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交通、生態環保、產業升級轉移三個重點領域率先突破。長江經濟帶12個海關已全部啟動區域通關一體化。發改委表示,目前加快建設綜合立體交通走廊,正在使經濟帶“通”起來;推動產業有序轉移,正在使經濟帶“亮”起來;建設區域大市場,正在使經濟帶“活”起來。
“雙輪”驅動彰顯:服務業占GDP比重達51.6%
數據四:2015年一季度,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51.6%,較上年同期繼續提高1.8個百分點,服務業增速快于制造業(第一季度全國第二產業同比增長6.4%,第三產業同比增長7.9%)。北京、廣州服務業占比分別達到58.2%和66.6%。
從數據看,工業和服務業“雙輪驅動”經濟增長格局已經形成。服務業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支撐經濟的“半壁江山”。具體來看,新興服務業成為發展新引擎,互聯網和相關服務、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和郵政業持續快速增長。
同時,科技服務業發展較快。以廣東為例,一季度,高技術服務業增長7%,與之相關行業發展較快,其中研究和試驗發展營業收入43.6億元,增長18.6%;廣播、電視、電影和影視錄音制作業營業收入17.1億元,增長34.9%。
從工業內部結構看,變化也在悄然發生。今年,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繼續同比下降,但高技術產業與新興行業增長較快,成為支撐工業生產增長的重要力量。4月份,在傳統行業需求不足、結構調整的過程中,體現轉型升級特征的產業增長較快,其中,高技術產業生產增長10.5%,快于規模以上工業4.6個百分點。在細分行業中,通信設備、電子器件、城市軌道交通設備、通用零部件、合成纖維、合成材料、化學藥品原料藥等制造行業均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這都體現了結構調整正在加快推進。”張立群說。
互聯網+引領升級:網上零售額增41%
數據五:一季度電子商務市場交易規模同比增長24.5%,越來越多的實體商貿流通企業紛紛“觸網”拓展營銷,一季度網上商品零售額同比增長41%。
受電子商務的帶動,老百姓網購日趨普遍,物流快遞飛速成長。“與互聯網相聯系的增長點,是下一步轉型的關鍵。”張立群表示。
國家發改委高新技術司有關負責人透露,目前,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平臺性基礎性作用日益增強,機器人、3D打印等先進制造技術加快發展,綠色制造、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等生產方式加快普及,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變正逢其時。
由此可見,當前經濟運行處在合理區間,積極因素和新動力正在積聚,創業創新活力迸發,經濟發展在多方面、多領域呈現的新亮點。專家指出,當前,既要看到下行壓力,又要看到部分增長指標回落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一方面,要保持定力,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通過預調微調,穩定預期;另一方面要充分激活創新發展的內生動力,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
?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