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榮獲河南省“優秀農技協帶頭人”、漯河市“農村返鄉創業帶頭人”、召陵區“十大種植能手”、漯河市“十佳市民”等榮譽稱號。他是靠什么成為煙農心中的“致富領頭人”?“觀念不轉變,就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就滿足不了社會的需要,當然也就不可能把事情做好!”。李群來,在發展現代煙草農業上走出了一條自己的路,在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的道路上,展現了一個基層共產黨員的風采!他的種煙經歷,或許可以為行業發展現代煙草農業過程中究竟“誰是真正的煙農?”提供一個可供分析的“標本”。
煙農李群來
蛻變
2004年,李群來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也就是這一年,他開始種植煙葉。當年種植面積僅有二十余畝,收益兩萬多元。“當時種植規模很小,整天圍著煙田轉,很累很苦,一年也賺不到多少錢,為了探索一條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的道路,我必須堅持下去。”李群來開始尋找新的出路。
通過對煙葉生產政策和行情的分析,李群來認識到只有流轉土地、形成規模,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煙葉種植效益低下、產值徘徊不前的問題,才能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
2008年,為了流轉土地,進行規模化種植,他召集村民組長討論,又組織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商討煙葉種植發展道路,確立了以合作經濟組織為依托,集中搞好土地流轉,走規模化種植帶動煙農致富的道路。經過大家同意,成立了老窩鄉小宋村煙草種植協會。當年,在城區煙葉分公司的幫助下,在協會內9名黨員的大力支持下,又成立了“漯河市召陵區金葉種植專業合作社”,進一步推動了煙葉種植產業化的發展。合作社采取“連片成方、分散管理、反租倒包”的經營管理模式,即由合作社把土地從農戶手中租來,然后再以每塊30—50畝為方返租給農戶。
根據合作社發展的實際,合作社對生產資源進行了整合,組建了育苗、機耕、運輸、植保、烘烤、分級等專業服務隊伍,并請技術人員組織各種培訓,積極推廣機械化作業和各種減工降本措施。采取“機耕、物質投放、供種、育苗、移栽、物資供應、植保、烘烤、分級、銷售”“十統一”模式。從育苗到分級銷售,合作社全程監督指導,確保各項措施落實到位。一系列減工降本措施不僅使合作社自身受益、社員受益,也解決了一批50-60人員就近就業問題,既造福了社會,又為政府分了憂。
截止2014年底,合作社流轉土地面積1500多畝,輻射帶動小宋、千劉、化莊、寇營等6個自然村,社員208戶,種植煙葉每年產生社會效益近500多萬元,基本實現了由傳統種植到現代種植的蛻變。
感恩
根據國家局“穩控規模、堅守紅線”要求,李群來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分析市場行情,積極向社員宣傳煙葉生產、收購的相關政策,宣傳工業企業需求的優質煙葉生產方式,如何減工降本、提質增效等有利于現代煙草農業發展的信息,并主動壓縮了種植面積,把一些多年連作不適宜種煙的土地改種其它經濟作物,合作社每年的種植面積嚴格按照公司調控計劃要求執行種植,避免了煙田因多年連作容易產生病害的問題,在非種煙時節產生經濟效益,從而達到增加效益的目的。
在李群來的帶領下,廣大社員通過近幾年種植煙葉走上了科技致富的道路,李群來本人更是在“四個三”教育的感召下,感恩社會及煙草行業賦予他的一切,他曾經說:“在發展煙葉種植的過程中,煙草部門給予我的幫助非常大,包括管理和技術上的指導,基礎設施扶持等等。”“沒有煙草行業,就沒有我李群來的今天,我是通過種植煙葉取得成功,感恩煙草公司的大力支持,我會用種植煙葉取得的效益回報社會、反哺社會,也算是我對煙草行業表示感謝的一種方式吧。”李群來說到做到,出資重建了村小學,并對全村道路進行了整修,為周邊村莊缺少水井的農田打造了機井。
李群來在社員中有很高的威信,他不像是一個煙農,卻是一個真正的煙農,更是一個懂經營、會管理、有市場意識的領路人,行走在種煙致富的道路上。李群來只是城區煙葉分公司廣大煙農的一個代表、一個縮影。“四個三”教育活動在城區煙葉分公司已經深入人心,開花結果,它不僅僅融入了全體干部職工的日常工作中,使行業員工懂得感恩,更重要的是,在這種企業文化的影響下,廣大煙農也逐漸了解煙草行業,慢慢融入了這種文化氛圍,公司和煙農之間的關系日益得到改善,真正做到了互利共贏。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