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河南日報農村版報道 早就聽說河南省南陽市內鄉縣余關鎮王溝村是唯一連年被評為南陽市“煙葉第一村”的種煙大村,究竟是何原因使“她”如此出名,是土質,是環境,還是人勤?帶著疑問,6月1日,筆者走進該村進行實地探訪。
“你家煙葉是生青蟲病了,剛在電腦上查了,你可以用新生產的氯氟滴蟲咪再試試。”
“謝謝你呀,找到病因就妥了,俺家的7畝煙葉這下可有救了。”
剛趕到王溝村村部的時候,從黨群服務中心傳來這樣一段對話。原來是該村當天值班村干部朱英武正在為煙農徐建國開具煙葉病蟲害防治“處方”。筆者說明來意,朱英武笑著說:“那你得找我們村黨支部書記王獻黨,他是‘種煙專家’,也是帶領大家伙致富的引路人,這會兒估計在煙地里看煙葉長勢哩。”
果不其然,見到王獻黨時,他正在村里煙葉大方內與幾位煙農分析時下煙葉生長和病蟲害防治情況。
提及村里種煙的事兒,王獻黨一下子打開了話匣子:“俺們村的耕地大部分是丘陵地,土壤又好,比較適宜種煙。”說話間他指著不遠處的煙地說,“你看,那塊地雖然是斜坡,但產量可比平地上的產量要高得多,現在正值煙葉旺長期,一天一個樣兒,再過十來天,煙株就能長到一人高。”
“要桶形不要塔形,杜絕傘形,這樣通風性好,光照充足,種出的煙葉才有品質、有產量。”談起煙葉種植技術,王獻黨說得頭頭是道。
王獻黨是2008年擔任王溝村“當家人”的,用他的話說,作為支部書記,只為群眾解決難題是不夠的,最重要的是帶領群眾致富,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俗話說:“群眾看黨員、黨員看支部。”自從干上村支書,走什么樣的發展路子,怎樣帶領群眾發家致富,一直困惑著王獻黨。思前想后,他有了個大膽的想法,那就是做好煙葉這篇文章。說干就干,他帶領村“兩委”一班人,結合王溝村地形、土質、水源實際,經過多方考察論證,最終確定把煙葉作為村里的支柱產業來發展,并發動黨員干部帶頭種煙,做給群眾看,帶著群眾干,通過“帶、扶、幫、包”四字工作法,實現了煙葉產業從有到大,由大到精。
村組干部帶。為堅定群眾發展煙葉的信心,2009年他率先流轉土地180畝,開始規模化種植煙葉。由于他重視科技,強化精細管理,當年煙葉就實現了大豐收,使群眾真真切切地看到種煙致富的希望。眼下,全村黨員人均種植煙葉5畝以上,村班子成員中,種煙面積最少的也有10多畝,一批觀望等靠的農戶逐漸成為鐵桿煙農。
聘請技術員扶。村支部從種煙大戶和技術能手中選聘5名煙葉技術員,每月給予200元的補貼,為全村煙農提供全方位技術指導,解除不懂技術和新加入煙農的后顧之憂。
合作社幫。村以支部為核心,組建了宏潤煙葉合作社,下設機耕、育苗、植保、烘烤、挑揀分級、勞務輸出6個分隊。現有大型機械6臺、植保等技術人員150多名,已通過國家煙草局的驗收,能夠提供從機耕供苗到烘烤分級全程服務,極大減輕了煙農勞動強度。
黨員干部包。由村組黨員干部分包弱戶,提供技術指導等服務,保證每畝收入不低于3000元。
“從原來的磚木房、平房、樓房,再到現在的小別墅,俺們老百姓很知足。”村民王軍聊起種煙帶來的變化時驕傲地說,“這都得益于我們有個敢創敢干、一心為民的好當家人。”
為加快村里煙葉產業快速發展,2012年王獻黨牽頭創建了煙葉家庭農場,縣煙草部門看到該村的煙葉發展,把一個個配套項目向這個村傾斜,有力地助推了全村煙葉生產步入快速、良性、專業化發展軌道。目前,王獻黨的煙葉家庭農場下設農機、育苗、烘烤、技術、勞務、氣象及病蟲害測報六大服務中心,覆蓋全村所有煙葉種植戶,提供整地、育苗、移栽、植保、采收烘烤等全方位服務。現代化育苗中心占地100畝,可滿足1.5萬畝煙田用苗;農業機械服務中心現有大型旋耕、起壟等機械幾十臺,可滿足萬畝以上煙地深翻起壟需要;氣象測報中心可實施人工增雨、減災防雹,將煙葉自然災害損失降到最低。該縣還在王溝村建立了“中國·余關現代煙草產業集聚區”,形成了“兩社兩廠一中心”(煙葉專業合作社、農業機械合作社、煙葉育苗工廠、煙葉全自動烘烤工廠、氣象測報中心),使該村成為余關鎮乃至內鄉、南陽煙葉產業發展的龍頭老大。
2016年該村種植煙葉2200余畝,幾乎占全村耕地面積的三分之一,預計年創稅100多萬元。“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走在通往王溝村高效示范煙田的水泥路上,王獻黨信心滿滿地說。他保守地給大家伙算了一筆賬,一畝產350斤干煙,按一斤15元價格算,那就是5000多元,除去種子、育苗、勞務等各種支出,凈收入3000元應該不是問題。
正是有王獻黨這樣一位“領頭羊”,王溝村連續多年被評為五好黨支部、創業富村、南陽市“煙葉第一村”,他本人也連續多年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優秀黨支部書記、“功勛村支書”等榮譽稱號。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