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建設完善的標準化體系,利用先進的思維與工具十分必要。本文將借用戴明環的思維,利用PDCA循環的理念,充分挖掘標準化體系建設的全過程,以確保標準化體系的充分性、適應性與有效性。要建設標準化體系,有六大要點:
1、充分解讀法律法規與上級文件
首先,企業建設標準化體系是要確保與法律法規、上級文件是不相違背的。作為有效的可執行標準,基本要求便是合法合規,因此,在建設標準體系之前,充分的收集、解讀法律法規及上級文件,將文件進行整理歸類,詳細解讀其中的關鍵點,將對本標準體系有要求的條款提取出來備查,用以約束本標準體系的范圍。
其次,在方向方面,新建設的標準化體系要與方針政策相吻合。標準化體系與當前重點工作相結合,一是可以促進工作開展,提煉工作結果,鞏固為成果;二是可以充分集中有效資源,提升建設的進度與完成度;三是可以就近運行就近發現問題,提升標準化體系的適應性與充分性。
最后,在內容方面,要結合本地實際,以引用加補充的形式體現文件內容。比如要做一個有關網絡安全方面的企業標準,在本地標準化文件中可以注明:要充分保護公民隱私權,所有信息系統收集公民信息必須征得同意(《網絡安全法》某款),在系統建設中要事先征得有關人員的同意,以如何的方式來作為證明材料。這樣層次分明,條理清晰,便可以將法律的大方向、上級的指導意見、本地的落地情況充分體現出來,標準將很難出現方向性問題。
2、明確的目標
企業要建設標準化體系,必須要明確目標。標準化體系建設的目標,是一句可以說明白目的化。比如《某企業網絡安全標準體系》,可以是為了對標《網絡安全法》以及上級下發的《網絡安全管理基線》,新的規章導致了新的要求,從而老的舊的制度不夠完整、不成體系、相互沖突等,所以必須建設一套體系予以完善。而大的目標既然明確了是要補充和完善相關要求,則小的標準化文件中便可以細化體現小的規程要求,比如計算機的有關要求、服務器的有關要求、網絡環境的有關要求、機房管理的有關要求等,以一系列小的可量化的流程目標、管理目標等,相互結合支撐起總體目標。同時,在單個標準化文件制訂目標時必須遵循SMART原則,即目標為具體的、可衡量的、可達到的、具有相關性的、具有時效性的,這樣,具體目標設定才能實現科學合理,從而確保總體目標的科學合理。
3、清晰的職責
有了有效的目標,即可確定標準化體系的職責。簡而言之,職責便是什么人做什么事。在標準化體系職責層級設定中,至少需要有三個層級的職責,領導職責、管理職責、執行職責。
領導職責可以概括為維持標準化體系運行的系列工作。領導職責包括明確標準化體系要解決的問題,確保各方面條款不逾越法律法規與上級文件,調整標準化體系建設的機構、人員,設立標準化體系的工作要求,以及標準化體系的最終審核。領導職責決定了標準化體系是否要建立、為什么建立、誰來建立、建立的符不符合要求,是否可以運行。
管理職責是承接領導層與執行層的最重要環節。管理職責包括落實法律法規、上級文件的要求,規劃標準化體系的時間進度、工作標準,做好與前期文件的對接、刪改,每個標準文件具體標準的審核,提出具體改進方案,組織標準化文件的編寫,標準執行情況的考核,標準化體系的推廣、培訓、版本管理、文件控制等,可以概括為標準的解讀到落地的全程管理要求。管理職責確保了標準化體系的制度搭建、運行管理、文件管理、推廣應用等。
執行職責則簡單的多,依照標準化文件中規定的規范方法、流程、程度等,開展按部就班的工作。執行職責是否履行到位,決定了標準化文件是否能產生最終的效果。
4、可行性高的作業方法
在制訂標準化作業方法時,可以采用上級規章加外來引入加本地改造的方法。比如在某企業網絡安全管理標準化體系建設中,要規范服務器密碼設置工作,在上級規章中要求服務器密碼必須三十天之內進行修改,如果要將籠統的上級要求轉化為可執行的標準程序,則需要全面考慮各種情況,可能對工作進度造成不良影響。在此時,便可以考慮引入外來標準,比如引入互聯網企業的服務器密碼管理規章,剔除本地不適用的條款,保留可達成上級要求且本地化具有可執行性的條款,即可在最短時間內完成一套標準的具體條款。在無法找到適合的外來文件時,則要考慮在原有流程上進行最小化的修改,同時要求各執行人詳細評審新標準文件的細節,確保作業方法的可執行性。
5、完善的考核機制
標準化體系要運行,離不開完善的考核機制。標準化體系運行的考核標準要遵循以下原則來搭建。
一是要圍繞目標達成制訂考核方案。總體目標是否達成決定了標準化體系運行的結果,必須在考核方案中優先考核總體目標的達成;各分解目標的達成是構成總體目標的基石,考核的結果必須與分解目標的達成情況相關。
二是要清晰定位問題環節。比如在網絡安全標準體系考核中,發現服務器殺毒軟件安裝率不達標,進而發現是某臺服務器未安裝,通過責任人關聯,定位明確事件、責任人、原因,找到問題的關鍵癥結。
三是要科學合并同類問題。當考核中發現了較多同類、同程度的問題,可以合并解決歸類處理,通過事件調查、指標分析、邏輯推演等,同化處理各類問題,避免在問題定位等方面消耗太多時間。
四是要以改善問題為目的。考核不是為了處罰人,而是為了促進工作環節的運行。通過深入調查原因,排除各方面干擾,找到問題緣故,通過適當的手段對癥下藥。比如發現某問題,到底是執行層責任心不強、能力不足,還是目標設定過高不符合實際,或者客觀環境造成了影響等,靈活處置,以解決問題為導向,才能對標準化體系起到改進的作用。
6、評審與改進
標準化體系建設完畢后,必須執行嚴格的評審工作,才能最終順暢運行。在評審過程中,必須分三個層次執行,由領導層評審整個體系是否符合大的方針政策,由管理層評審所有目標設定、管理要求、考核體系、職能職責等是否可順暢運行,由執行層評審各作業標準是否符合實際。通過了評審,標準化體系便可以初步開始試運行。
標準化體系運行過程中,必然會碰到改變原來工作方式方法,造成的短暫不適應。在運行過程中,采用先僵化、再優化、最后固化的工作法,先參照標準體系嚴格執行,在執行過程中若發現實在不適用、不合理之處,進行改進完善,待改進完善再運行,各種客觀問題均解決之后,將標準固化下來,形成工作標準,引入考核體系,從而支撐目標的有效實現。
結論:
本文提出的要點,是從實際工作出發,由綜合考慮人力成本與最優方案,折衷后提出的主要關鍵,以偏而概全。要覆蓋標準化體系的全過程,仍需在實際工作中多做多學多想,不斷總結提煉,才能不斷完善,不斷提升,形成更加行之有效的方法,為企業標準化建設提供更加科學的指導。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