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央視“3.15”晚會曝光之后,盡管有大量媒體——對野蠻生長的電子煙多有批判——的跟進報道,包括微信也對電子煙小程序予以大面積“封殺”,但電子煙并沒有因此而消停或者收斂,除了越來越多的資本熱錢不斷涌入,網絡上仍然有大量或明或暗、若隱若現的電子煙信息,不少的網絡大V還在賣力地為電子煙吆喝站臺。
在他們的鼓吹下,電子煙被包裝出了時尚、潮流的外衣和面具,這些大V嘴巴上用“減害”、“替代”來兜售概念、標高道德,實際上瞄準的卻是那些非煙民群體,以“替代”之名挖掘新的需求,以存量重組的名義激發增量,很多的消費者根本不是既有煙民轉化而來,有相當一部分是被電子煙的稀奇、新鮮而刺激下水。
不管承不承認,這樣的吃相確實不太好看。
不過,這還只是電子煙亂象的冰山一角。一方面,電子煙的市場推廣往往以“煙”為誘餌,用“新型煙草”、“傳統煙草制品的革命者”、“前沿科技的潮流者”來抓扯眼球、刺激消費;另一方面,電子煙在規避監管時又拿戒煙產品來作為“護身符”,有意混淆模糊“危害未知”、“沒有危害”來為自己開脫。真真,當大灰狼的是你,裝小白兔的也是你。
而且,在有意的輿論引導和媒體刻畫中,電子煙又成了一個被壓制的弱勢產業,以弱者的姿態來引發看客的廣泛同情,“白蓮花”一樣的電子煙在公眾面前刻意地表現出十分弱勢而又備受壓制,別有用心地——以打壓電子煙就是保護傳統煙草制品以及保護煙草專賣體制——來偷換概念,營造出錯亂認知從而為自己設計出輿論的制高點。
讓人頗感意外的是,一向敏感而又堅決的控煙組織對于電子煙卻有些近乎“無動于衷”的網開一面。在控煙協會的官網上,能夠搜索到有關電子煙的內容不僅在數量上寥寥無幾,在位置上也沒有體現出足夠的重要性和關注度,公眾能夠看得到的一些信息也多是轉載一些媒體的有關報道,這些結果甚至需要手動搜索才能夠加以呈現。
看起來,在傳統煙草制品和電子煙之間,控煙組織有著十分的區別對待。
我們當然不會下作地懷疑控煙組織與電子煙產業之間是否有什么貓膩,更不會無端地猜測電子煙產業到底對于控煙組織有沒有、有多少滲透。陰謀論的推斷,除了有利于情緒宣泄,對解決問題并沒有任何實質的幫助。我們可以理解,或許因為電子煙尚未納入監管,以及對于電子煙的危害性缺乏科學評價,構成了控煙組織對于電子煙的態度反差。
但在更大意義上,控煙組織對于電子煙近乎“熟視無睹”,深刻地還原了電子煙野蠻生長背后的監管盲區和治理困境。現在博弈的焦點在于,資本的逐利在于嗅到了風口的味道之后和監管政策搶時間,抓住尚處模糊地帶的靈活性和窗口期,讓他們有恃無恐的底氣,仍然是因為電子煙的身份以及危害性的尚未確認。
作為產業觀察者,我們呼吁:
第一,加強電子煙立法和監管,對于電子煙這樣的新生事物,確實不能先入為主地以過去式來定義未來時,但也不能繼續任由野蠻生長,不能長時間以“三無產品”的身份游走于“三不管”地帶,立法和監管并非一竿子打倒,而是納入依法有序的軌道。如果說以前多少有些不成氣候,現在早已不能等閑視之,電子煙的立法、監管刻不容緩、勢在必行。
第二,不管未來對電子煙采取什么樣的方式加以管制,都不應該歸納為時尚和潮流類產品,不能搞體驗式、種草式營銷,至少是審慎的科普式告知。換句話說,電子煙的角色和定位必須要足夠的克制,除了再一次強調納入管制、加強管制的必要和緊迫之外,和傳統煙草制品一樣,電子煙也必須清晰、準確地告知消費者“吸煙有害健康”。
第三,保證和加大電子煙危害性的宣傳告知,尤其對于青少年而言,電子煙是一個充滿誘惑而又實在危險的新鮮事物,微博自媒體@闌夕曾經發過一條微博:“讓美國衛生部略崩潰的一件事情:本來幾乎已經解決掉了青少年吸煙的習慣,結果電子煙的流行重新把趨勢硬生生的又給抬了起來”,這是一個教訓深刻的前車之鑒。
最新的消息是,通過查詢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官網——從2017年10月下達的《電子煙》國家標準制定計劃——項目進度已經進入到網上公示、起草、征求意見、審查、批準、發布幾個階段中“正在批準”階段,按照正常的標準制訂周期24個月及12個月內將由國標委批準通過并發布,項目正式結束時間剩下4個月左右。
相信隨著國家標準的出臺,對于解決電子煙的野蠻生長,既是一個必要的基礎,更是一個好的開始。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