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三類煙商業銷售同比不降反增75.0萬箱,市場份額穩定在44.5%左右,增長絕對量甚至超出了增勢更為突出的一類煙和二類煙。實際上,去年同期三類煙僅僅以減量0.9萬箱基本持平,去年全年三類煙則增了超不多1.5萬箱,實現了0.1%的增幅。三類煙在最近兩年一改過去的一降再降,呈現出一定程度的觸底反彈、企穩回升。
以品牌計,今年上半年銷量最大的三類煙品牌分別是,“雙喜?紅雙喜”、“紅塔山”、“云煙”3個百萬箱,準確說,是120萬箱以上,其中:“雙喜?紅雙喜”達到149萬箱;“白沙”超80萬箱,“泰山”、“黃金葉”有70萬箱,這3+3個品牌的市場份額達到56.1%。此外,重點品牌中還有兩個三類煙40萬箱、兩個30萬箱、8個20萬箱以上品牌。
從規格看,“紫云煙”單規格突破百萬箱,“軟經典紅塔山”過50萬箱,“紅將軍”、“紅南京”、“精品白沙”、“硬經典100紅塔山”達到30萬箱以上,這1+1+4個品規的市場份額達到26.9%,還有6個規格達到20萬箱以上。除了整體面上大品牌、大產品較高的市場占比,三類煙在具體市場也有著遠高于一、二類煙的品牌集中度、品規集中度。
分價位段,零售價100元及其以上的高類卷煙占比達到52.9%,同比增長0.4%,在低類卷煙中零售65元以上占比達到73.4%,但同比下降4.5%。盡管高三類煙仍然維持超過半數的份額比重,但三類煙整體的穩中有升,最大的動力來自于一些品牌技術性調整調批價格從四類煙上移位三類煙——后帶來的銷量補充,比原來低三類煙結構更低的準三類煙。
也就是說,三類煙的增長是真的,三類煙依靠價格調整來實現增長也是真的。
這其實還原了三類煙的兩個產業意義,一個是結構的梯次上移,低價煙的消費者本來對價格敏感度就高,消費能力也決定了不可能一下子拔高到高三類煙甚至二類煙上,在終止消費這個選項之外,有梯次化的價格銜接、產品提供,既能滿足合理的市場需求,也能夠支撐一定幅度的結構提升,這兩個方面的原因構成了三類煙存在的必要性與合理性。
另一個是再一次具備“蓄水池”屬性,在全國單箱批發均價2萬元+時代,低檔煙扮演的是“蓄水池”角色,進入3萬元+階段之后,低檔煙逐漸讓渡于三類煙以“蓄水池”身份。只是前幾年目標壓力太大,導致三類煙“就像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需要沖量就拼命壓,保證結構就使勁控,但從去年下半年以來的情況看,三類煙調、控之間重心和權重正在逐漸從控偏于調。
這也觸發了這個話題的意義不在三類煙是否觸底,更在乎三類煙的長遠到底怎么看、怎么辦。
首先需要確認的是,三類煙在相當長時間的不可或缺,除了接近45%,長線看,也有望維持一段時期40%以上——的市場份額,以及背后必要而現實的需求面對,更重要的是,三類煙對于穩定產銷規模所具備的基座功能,不僅對維持煙草市場的整體容量具有支撐性,也有助于維護整個煙草產業鏈的完整性,畢竟煙葉種植、卷煙銷售——尤其農村市場——還離不開三類煙。
基于這樣的認知和前提,三類煙的下一步可以圍繞幾個方面來做足文章
第一,嚴格控制三類煙的產品開發,最大程度減少甚至不再開發新的三類煙品規。基于目前三類煙的品牌組合、產品構成和主要品牌、主要產品的市場占比,以及消費者對這些品牌、產品的接受度和認同度,已經充分滿足需求并具備相當的豐富性,完全沒有必要,哪怕個別市場、個別企業、個別品牌有個體原因,再推出三類煙新品。
第二,精簡壓縮現有三類煙品規。在“精簡品規”的整體定調下,考慮到中高檔市場需求更加的多樣化、個性化,以及行業對中高端市場的激發與牽引,進一步加大,包括三類煙在內的中低端品規精簡力度,砍掉那些銷量規模小、市場覆蓋窄、發展成長差的品規,既有利于提高三類煙的品牌集中度,也為中高端市場的發展、中高端需求的激活提供了品規空間。
第三,有效降低現有三類煙的成本。隨著通貨膨脹、剛性成本增加、稅率調整等因素的多重作用,三類煙已經面對微利甚至虧本的局面,再加上不少的三類煙品規在設計之初的結構水平遠高于現在,以及競爭導向下的高配設計,導致整體成本相對居高,迫切需要扎扎實實的降本增效。下一步,圍繞配方改善、簡易包裝、工藝優化三類煙都還有很大的潛力可挖。
第四,加快推動以三類煙為載體的優化生產力布局。按照國家局建設現代化煙草經濟體系的整體安排,圍繞優化生產力布局來推進三類煙的生產組織、物流配送和市場供應,市場風險完全可控,體量規模也足以支撐規模效應——既現實可行,又實在必行。如果步子大一點,基于三類煙的優化生產力布局,對于深化行業“三降一補”及至完善體制機制都將大有助力。
可以預見,只要把三類煙的這些文章做足,在有助于三類煙自身的穩定發展的同時,也將為行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助推。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