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是因為之前品牌發展太長時間停留在散、亂、弱的層面,讓我們對于大品牌有著強烈的追求和期待,沒有什么比品牌做大、比大品牌成長更提振士氣、振奮人心,不過,自百萬箱、200萬箱、300萬箱大品牌及至百萬箱、200萬箱大產品的批量出現,又培養起整個行業對于大品牌過于根深蒂固而又習以為常的認知。
什么意思呢?
大是必然的。大家對于品牌做大有超乎尋常的熱情,最先籌謀的不是結構高不高,特色足不足,風格鮮明不鮮明,未來路徑清晰不不清晰,而是不管怎么樣先把規模搞大再說,包括上一個品牌發展周期,林林總總不一而足的貼牌式整合,以及口嫌心直的下延產品線,無不為了做大規模,也進而一度形成了大就是強、大才能強的必然。
大也是自然的。對于大品牌的做大有著超出實際的自信,不僅做大,依靠超常規、大強度的政策支持、資源聚集、市場傾斜的過程有過于簡單的總結,又往往對品牌實力、市場基礎、消費忠誠有高于實際的感知,逐漸地建立起大品牌的大來得理所當然,大品牌繼續做大看似自然而然,忽略了繼續做大的困難和壓力。
所以,“大”成為了某種事實上品牌實力和發展目標的唯一化、絕對化。
在之前可以依靠銷量增加、結構提升雙輪驅動的產業語境中,做大規模確實更具成長性,也主導并驗證了大品牌策略的成功,但進入到只能通過結構提升單核牽引的發展階段,再疊加上消費群體和市場需求的急劇變化,大品牌增長乏力、活力不足的問題就不斷呈現出來,而且不是一兩個大品牌,或者只是結構較低的大品牌。
以2020年1-11月為例,盡管大品牌整體保持增長,包括幾個基座較沉、結構偏低的品牌也都有很不錯的指標呈現,但只要增加數據顆粒度,就會發現大品牌的核心產品,除少數高結構和創新品類普遍增長非常,甚至需要新產品來填坑,而這些普遍同比增幅很大的新產品往往又還沒有真正扎根下來,大量上柜型銷售、嘗試性消費。
不是大品牌不努力,而是碎片化、個性化、差異化的趨勢不可逆。
在信息不對稱、傳遞不充分的時候,從眾心理影響甚至主導了消費決策,不知道買什么好,跟著大多數人買、學著別人買就不會錯,現在不僅咨詢極為發達,隨時可以搜一搜、比一比,而且物質提供更加豐富多樣,也不斷激勵消費者不再從眾隨大流。更大的背景,則是自我意識的覺醒,更在意是否彰顯個性、體現審美、表達情趣。
同樣以1-11月為例,大品牌也要依靠創新品類才能維持增長,雖然大品牌依靠創新品類實現了增長,但正如我在大品牌的不好做與做不好和大家探討的那樣,大品牌的創新品類、細分產品表現低于預期,也遜色于很多小品牌品牌,大品牌做小市場還做得不夠好,沒有把小市場做出質量。
分析原因:
一方面,大品牌沉湎于過去既有的路徑依賴、產品自戀、技術自滿當中。在品牌做大過程中所形成和累積下來的經驗做法,反而成為了束縛產品創新的條條框框,傳承發揚變成了故步自封,品牌和市場之間也互有濾鏡,品牌覺得自己很不錯、做得很好,而消費者卻感覺不過如此而已,和過去比沒有太大差異,和別人比沒有明顯優勢。
另一方面,大品牌面對小市場的心不在焉與有心無力。大品牌之所以有這樣的表現,確實有主觀上的不夠重視,相比于存量的基數,這些增量很難調動品牌的積極性、參與度,無心插柳、錦上添花顯然無法同全力以赴相提并論。再加上小市場多少有點“螺螄殼里做道場”的意思,大品牌的“大”反而是劣勢,身段不夠靈活、反應不夠迅速。
所以,大品牌首先要解決對大以及做大的路徑依賴,對繼續做大的可能性、可行性要有更加清醒的認識。這其中包含兩個層面:第一是大產品的不可能,穩定規模、穩定市場、穩定狀態已然不容易;第二是品牌規模持續擴張的不可能,至少新的動能還沒有形成。可以作為參考的是,“136”、“345”目標的“1”為什么不定得更高,甚至都不是整數?
接下來,才是大品牌做小市場的技術。
第一,要有做小市場的態度。做小市場,顯然不是推出,哪怕頂著創新特色、個性細分的名義新產品就能有所斬獲,大品牌的影響力能夠覆蓋到商業渠道、零售終端,可以減少溝通成本、提高溝通效率,甚至能夠更好地刺激消費者嘗試欲望,但基本上僅限于此,以過去很多大品牌的這些產品表現,并不足以證明真正用了心。
其次,要有對小市場的洞察。發現小市場,新的市場細分很難,又不難,就像前些年的案例,海爾發現很多家庭嬰兒衣物,常規洗衣機洗不干凈且凈重量又偏小,率先推出嬰兒專用洗衣機,眼睛只是盯著大趨勢、大市場、大需求是斷然發現不了這些市場機會。反過來,云霄貨的無孔不入,靠的不是異想天開,而是細致入微。
第三,要有做小市場的能力。客觀地說,大品牌的諸多束縛并不完全因為思想不夠解放,維護存量不僅要消耗大量的精力投入,也由不得輕舉妄動,但成熟產品的增長乏力是事實,市場細分化、碎片化也是事實,市場是守不住的,消費者也是留不住的,做小市場更離不開消費洞察、美感表達和有溫度的情感連接。
實際上,小市場的“小”,既是絕對的。和之前的大市場,習以為常的“大”相比,小市場要更加細分、更加碎片,如果對應到具體市場還要更加瑣碎一些,一方面已經很難輕易培育出動輒幾十萬箱的傳統意義上的大產品,更有可能是一些小而強、小而美的獨角獸產品;另一方面到具體市場對細分產品也要有配套的政策措施,要給空間機會。
這個“小”,又是相對的。國內市場足夠大,哪怕爭取到1%、1‰的市場份額,換算下來的絕對量也是不小。這兩年表現突出的創新特色、個性細分產品,“中華(雙中支)”兩三年時間干過了10萬箱,“貴煙(跨越)”今年也突破了20萬箱,這樣的增長是有含金量的,這樣的細分市場也貢獻良多,小市場同樣可以大作為。
以新銳品牌“元氣森林”為例,和“可口可樂”、“百事可樂”、“農夫山泉”、“康師傅”這些巨頭相比,它的實力非常孱弱,跟在這些品牌后面殘渣剩飯都撿不到。但“元氣森林”選擇無糖蘇打水為切入,主打0糖0脂0卡,因為率先使用赤蘚糖醇這種無糖甜味劑,使得“元氣森林”以當前市場上口味“甜得最自然”的無糖飲料順利出圈。
在這個意義上,做小市場的本質就是創新特色、個性細分,也離不開大品牌像小品牌一樣俯下身子、放低身段。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