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筆者近日在網上看到一則新聞:“女性、不吸煙人群竟然成為中國肺癌新的高危群體”光是看這個標題就吸引了我的注意。
文中說:“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胸外科主任陳海泉教授領銜的團隊歷時多年完成的《早期非小細胞肺癌外科個體化治療的基礎與臨床研究》項目,3月23日獲2017年度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這一項目在國內率先開展社區早期肺癌低劑量螺旋CT篩查,在國際上率先建立早期非小細胞肺癌術前診療規范和手術治療策略。
項目組負責人陳海泉表示,中國肺癌的人群結構與西方不一樣。國外高發人群是抽煙、高齡(55至70多歲)。而在中國,傳統觀念認為‘老煙槍’更容易得肺癌,但他研究發現,不抽煙女性肺癌發病率也上升了,最年輕的肺癌女性只有22歲。他預計,一個新的致癌因素正在出現,其危害性可能比吸煙還要大。
從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陳海泉項目組在閔行7個社區開展肺癌高危人群的初篩研究,共篩查高危人群11332例,其中女性比例37%,不吸煙患者比例17%,平均年齡63.8歲。查出肺原發惡性腫瘤27例,患病率238/10萬。其中81.48%是0-I期的早期非小細胞肺癌,平均年齡只有60歲。比較后發現男、女性患病率分別為168/10萬和358/10萬;吸、不吸煙人群患病率分別為159/10萬和337/10萬。數據顯示,女性、不吸煙人群是新的高危人群。
項目組的社區肺癌篩查結果為后續早期非小細胞肺癌大規模篩查方案的制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目前上海市社區居民及機關企事業人員的體檢,大部分已經從以前的胸透或者胸片檢查換成CT檢查,并發現了大量早期肺癌患者。在腫瘤醫院接受肺癌手術的患者,70%以上是受益于肺癌篩查計劃的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僅2016年,年輕不吸煙女性患者就占到早期肺癌的76.2%。
女性肺癌發病率增加是大氣污染或廚房油煙導致?陳海泉表示,實際情況并非這樣,我們現在查出來所有的不吸煙的肺癌,大部分都是由驅動基因突變造成的。”
相信這則新聞會讓很多人感覺意外,可能很多人會習慣性的把吸煙當成是一些疾病的罪魁禍首,尤其是肺部的疾病,但是完整的看完了這則新聞,不由得讓筆者產生了聯想……的確,身邊有不少這樣的例子,自家的老人也都是“老煙槍”,但都活到了80多歲,也并沒有什么重大的疾病,而如今身邊卻時常有些年輕人得各種癌癥,并且往往這些人當中多數都沒有吸煙的嗜好,有時候自己也在想,總是說吸煙有害健康,但也不能把所有的疾病都算到煙草頭上吧?
眾所周知致癌的因素大概分為四類:化學物質、物理致癌因素、病毒、家族遺傳性。如今天隨著現代化生活快速發展,空氣污染、環境污染都讓人家深受其害,房子裝修,甲醛等有害物質超標也是造成疾病的關鍵原因。
除此之外癌癥與飲食也有很大的關系:比如:常吃腌咸菜和發霉的食品,攝入較多的亞硝胺類致癌物,誘發食道癌;高脂肪攝入多的婦女易患乳腺癌;經常吃腌制蔬菜和干咸魚攝入過多的亞硝酸鹽和亞硝酸可誘發胃癌;經常喝啤酒或其它酒精飲料的人,結腸癌發病率高等等……
可見環境的污染,生活中的不良作息習慣或是飲食上的不注意等都會對身體造成影響,嚴重的就會致癌,所以希望以后不要總讓煙草來“背鍋”,畢竟吸煙這個行為是每個人的權利,只要沒有觸犯法律,沒有在公眾場所吸煙,就不要一個勁的“黑”它了,畢竟煙草是很多人多年的朋友,一直陪伴著他們,不離不棄,希望有關部門能站在煙民的角度為他們辦一點實事,能在更多的地方區分一下吸煙區和非吸煙區,這樣大家各取所需,互不干涉,一方面保證了吸煙者的權利,另一方面也給予了非吸煙者充分的尊重。
當然最重要的是希望有關部門能更多的開動腦筋,想辦法治理好各種污染,同時在保證了大環境健康的前提下,多多宣傳健康的飲食和生活習慣,這樣才能讓更多的人享受健康的生活。
?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