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東方煙草報》報道 2015年以來,湖北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對口幫扶湖北恩施利川市南坪鄉黃田村、林場村、新屋村,他們在當地逐戶走訪,摸清家底、找準窮根,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幫扶計劃和措施,并投入專項人力物力,修路通水、美化村貌、資助教育,助力困難群眾盡早脫貧致富。近日,本報記者深入探訪這三個村子,感受已經發生和正在發生的喜人變化。
——編者
結緣湖北中煙后,古老的黃田村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本報記者 岳伍東攝
新屋村道路修筑過程中,工作隊隊員緊盯工程質量。湖北中煙供圖
11月的黃田村,陰雨連綿。
“下雨、下雪,不用再愁了!”村民牟傳學坐在嶄新的屋里,臉上洋溢著喜悅,“要不是湖北中煙,我現在還住在塌了半邊的破木屋里。”
黃田村,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南坪鄉下轄的一個行政村,總人口1545人,建卡貧困人口450人。村里建卡貧困戶121戶,牟傳學家就是其中一戶。
去年10月,湖北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派扶貧工作隊到黃田村駐村扶貧。今年1月,根據湖北省委、省政府要求,湖北中煙又肩負起幫扶南坪鄉林場、新屋兩村的重任。
“幫扶三個村,僅有資源保障還遠遠不夠,還要用真心真情,一步一個腳印地扶真貧、真扶貧,助力困難村民早脫貧、真脫貧。”湖北中煙黨組書記、總經理、精準扶貧工作領導小組組長郜強表示。
新屋、新路、新水池,新設施托起新生活
湖北中煙為新屋村修建了500立方米水池,解決該村吃水難問題。本報記者 岳伍東攝
湖北中煙駐村扶貧工作隊隊員,忘不了去年10月第一次到牟傳學家走訪的情景:一個人住在塌了半邊的木房子里,陰冷潮濕。房子里唯一的溫暖來自燒水、做飯的火塘,火塘旁邊放著一張小床,上面被褥單薄,讓人看了心酸不已。
寒冬已經到來。村里還有多少像牟傳學一樣住房困難的村民?老人們過冬的物資準備充足了嗎?一個個未知牽動著工作隊隊員的心,也催促著他們前進的步伐。
工作隊4人兵分兩路,2人一組走訪貧困戶,白天爬山越坎,晚上整理資料,商量幫扶對策。
一個多月的辛勞,換來了半人多高的貧困家庭詳細資料,換來了有條不紊的工作舉措。
先給村里住房困難的4戶村民蓋新房。施工隊來了,工作隊隊員幫忙抬石、運磚、送水泥。房子終于趕在新年前建好了,4戶村民全都住進了新家。工作隊還聯系電力部門,幫助不通電的牟傳學家通了電。
再給村民們送上一份暖心禮。湖北中煙拿出一些資金,采買了被褥、棉衣、電飯煲等生活用品送給村民,被褥一人一條,70歲以上老人一人兩條,首先保證讓他們溫暖過冬。
又給村民們送上了公路、水窖。
黃田村缺路。黃田村二組、三組孩子到鄰村野茶村小學上學,沒有公路,每天走的是稻田田坎,遇到下雨天,更是泥濘不堪,寸步難行。
林場、新屋兩村同樣缺路。“村民出門一身水,落雨車子要人推。公路沒有太吃虧,單身男人成了堆。”村里流傳的順口溜,道出了村民們對公路的渴望。
新屋村還缺水。如今,村民每家靠小水窖接雨水吃,遇到天旱雨水少時,還要到處找水吃。
村民的期盼就是扶貧工作隊努力的方向。今年,湖北中煙出資700多萬元為黃田、林場、新屋村修建公路,解決兩村出行難問題。
再出資40多萬元,為新屋村修建一座可儲水500立方米的水池,下一步準備鋪設進戶管線,解決村民吃水難問題。
路通了。黃田村的小學生,上學走上了干凈平整的水泥路;進出金子山的村民,上山下山都不再是難事;稻田收割時,機動車能開到田間地頭了,再也不用村民肩背手抬運回家了。林場村、新屋村村民在村頭、路邊豎起了感謝碑,其中一塊上寫著:“功昭千秋路通人心暢,湖北中煙愛民情義長。”
水通了。新屋村村民告別了吃雨水的歷史。
不止修路通水,湖北中煙還幫助對口村莊改造舊橋,方便群眾出行和農產品運輸;整治河堤,維護村民生產、生命安全;購買垃圾轉運車,修建垃圾處理池,河道沿線安裝路燈,提高村組亮化、保潔水平。
“條件改善了,把日子過更好的勁頭更足了。”牟傳學說。
新稻、新漁、新組織,新產業點燃新希望
湖北中煙助力黃田村村民大力發展“稻魚共生”產業,走生態農業、道德農業之路。湖北中煙供圖
“夏夜,時常能遇到魚躍水面、貪吃稻花的情景。豐收時,稻香魚肥,美極了。”談起黃田村已成規模的“稻魚共生”,南坪鄉鄉長周遠宗難掩自豪,“受湖北中煙的啟發,南坪的干堰、田壩、大河等村也推廣了‘稻魚共生’種植模式。”
“稻魚共生”模式,水稻給魚提供小氣候、飼料,魚給水稻除草、施肥、防蟲、防病,實現了稻魚相互依賴、相互促進,降低了農藥、化肥使用,達到了提升稻魚品質、維護食品安全、保護生態環境、增加農民收入的目標。
“稻魚共生”模式早前在浙江青田縣已經成功實踐。湖北中煙之所以在黃田村大力推廣“稻魚共生”,源于他們對“道德農業”的認同和期盼。
剛到村里,工作隊隊員發現,村民種的稻米、蔬菜,有的地塊經常打農藥,有的地塊卻很少打,甚至從不打農藥。
“受社會環境影響,一些村民的責任意識、道德意識有待增強。”湖北中煙扶貧工作組經過走訪調查提出了推廣“道德農業”的思路。
要讓村民認同“道德農業”談何容易?“不用農藥,怎么除草殺蟲?人工搞太累,請工太貴。”“不用化肥,莊稼不長,產量上不去,辛苦一年還賣不出錢,誰干?”村民提出了種種問題。
湖北中煙意識到,“道德農業”要深入人心,必須給村民算一筆賬,讓村民意識到可以從“道德農業”中獲得實惠。
于是,湖北中煙決定引進“稻魚共生”模式,用生態農業打造“價值農業”,用“價值農業”引導“道德農業”。
“稻魚共生”需要規模、需要資金、需要技術,僅僅依靠黃田傳統的農戶種植,質量、效益等無法得到保障,于是,湖北中煙發動村民成立了稻魚共養合作社。
“工作隊來之前,我們村一個合作社都沒有。”南坪鄉副鄉長、黃田村村支書張艷芬說,“一年時間,現在村里已經有3個種植合作社、2個養殖合作社了,給村民增收、脫貧開辟了門路。”
原生態的稻米、魚種養出來了,銷路怎么打開?工作隊在幫助合作社聯系大型企業、商超的同時,又打通了電商渠道,用互聯網賣起了黃田米。
“普通稻谷畝產500公斤,每公斤3元,畝產值1500元;稻魚共生稻谷畝產300公斤,每公斤8元,畝產值2400元,每畝能多收入900元。”黃田村稻魚種養合作社負責人羅繼華說,“一算賬就能看出來,很明顯是‘道德農業’靠譜!”
不僅稻米、魚有了銷路,工作隊還聯系了一家養殖企業推銷稻草,因為稻草質量較高,最后連稻草也被預訂出去了。
除了“稻魚共生”,湖北中煙還引進農業公司,通過稻蟹共養帶動村民增收,也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
新書、新事、新理念,新風貌孕育新變化
湖北中煙在林場村開展陽光助學,為小學生發放書包、圖書。湖北中煙供圖
林場村主干道上的一座普通樓房,是工作隊的駐地。一到周末、寒暑假,附近的小學生、未上學的兒童都愛往那兒鉆,吸引孩子們的是“老師”還有書籍。
“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有力武器。”湖北中煙將教育扶貧作為對口幫扶的重要手段。
黃田村一組張德美、牟來春夫婦身體殘疾,家庭十分困難。他們的大女兒讀衛校,二女兒、三女兒讀初中。當大女兒聽說一年讀書要花1萬多元時,就想輟學出去打工,賺錢供兩個妹妹讀書。
了解到張德美家的困難后,湖北中煙立即幫忙解決了這筆讀書費用,使張家大女兒可以安心去學校繼續讀書。終于不用為孩子讀書的費用著急了,牟來春臉上的愁云消散了。
為了幫助黃田村、林場村孩子提高學習水平,工作隊挑選隊員梁連新、何獻華當起了“老師”,抽空輔導孩子們的功課。他們還買來許多課外書,吸引周邊小學生到駐地學習。
在駐地二樓資料臺上,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