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無煙日的主題為“警惕煙草業干擾控煙”。對于中國的控煙事業來說,這個主題相當貼切。今年無煙日的口號,則為“生命與煙草的對抗”——人們很關切,這樣的對抗,究竟誰是贏家?
衛生部在今年無煙日前夕發布的《中國吸煙危害健康報告》表明,中國已是世界上最大的煙草受害國。眾所周知,吸煙與惡性腫瘤及其他一些疾病的發病率之間,有明顯的正相關關系。而目前中國吸煙人群已逾三億,另有約7.4億不吸煙人群遭受二手煙的影響。煙草對國人健康造成的危害已經難以容忍。
遺憾的是,很多煙民對于煙草傷害自身及他人健康的狀況熟視無睹,與煙草業相關的利益集團也運用各種方法干擾控煙的進程,這直接導致中國控煙水平與先進國家存在明顯差距,控煙形勢不容樂觀。
控煙成效不佳,體現在很多方面。比如,根據《煙草控制框架公約》的要求,在煙草制品包裝上,生產商有法律義務采用大面積圖片式健康警語。所謂的“大面積”,應是大而明確、醒目和清晰的,占據主要可見部分的50%或以上(至少不應少于30%)。可現實卻是,大量煙盒上只有“吸煙有害健康”的警語,且躲在隱蔽處,有些煙盒的包裝甚至不乏柔情畫面。“寧要漂亮煙盒,不要公民健康”,確是對如此現實的合適描述。
再比如,煙草行業的變相廣告頗為常見,打法律擦邊球的情況較普遍;一家煙草公司捐助的希望小學,其校訓竟是:“天才出于勤奮,煙草助你成才”,令人瞠目結舌;去年12月,一位研究煙草“降焦減害”的煙草業專家入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引得近100位院士聯名致函中國工程院主席團,請求盡快復議、重審“煙草院士”的資格。
另外,各地相繼出臺的控煙禁令,多半停留于紙面,有尖銳者甚至稱,不過是一紙空文而已。這樣的評價,多少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控煙陷入了有規定無執行的窘境。從相關政府部門到商家,再到煙民本身,看來都沒有真正將具有法律效力的禁令當成嚴肅的事情。
歸納言之,當前,影響控煙成效的因素有很多,最為關鍵的,恐怕還是這樣一些原因:其一,國人中煙民所占比例較高,且吸煙文化非常不健康;其二,煙草業交納的稅收是重要的財政來源;其三,國家煙草專賣局與中國煙草總公司兩塊牌子、一套人馬,既是承擔履約職能的政府機構,又是維護行業利益的代表,角色相互沖突;其四,控煙禁令的執法主體模糊。
透過這些原因,可以發現,中國控煙的未來,需要改良煙草文化,加強健康教育。更重要的則是,在控煙力量與反控煙力量形成牽制之時,如何能使控煙成為主流的價值選擇。這就回到了今年無煙日的主題上來。事實上,“煙草業干擾控煙”是明顯的現實,不單是警惕,更是要去除這樣的干擾。
從國際上煙草控制的理論與實踐經驗出發,中國的控煙措施當從減少煙草供應和降低煙草需求兩方面同時發力。這都必然涉及煙草行業的利益。比如,國際經驗表明,增加煙草稅以實現價格調節,進而降低煙草需求,但如此政策建議,必然會受到煙草業的“狙擊”。
另外,煙草行業一向樂于把行業利益與國家利益捆綁在一起,這里邊的賬目也是需要從長遠來算。短期來看,煙草業提供了巨額的稅收,提供了一定的就業,但是由于吸煙導致的健康代價,僅僅在經濟意義上,也是遠超稅收的數字。有研究表明,每年我國從煙草生產得來的稅收,少于吸煙造成的成本,負值大概為6億元。
當然,要去除煙草業的干擾,談何容易。知其難為而為之,“中國式”控煙才能走出一條光明之路。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