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人民網報道 中國控煙面臨尷尬。煙民和“二手煙民”數量龐大,煙草消費占世界三分之一,煙草貢獻了巨大的稅收收入,也貢獻了巨大的健康支出。煙草種植、制造、銷售,提供了可觀的就業崗位,煙草消費也奪去了數量可觀的生命??責熞殉蔀樯鐣髁饕庖?#xff0c;但是,在現實中,控煙形勢依然嚴峻。中國工程院延聘了“煙草院士”,煙草業官員表示控煙涉嫌賣國。
表面而言,控煙問題其實類似于林則徐時代的禁鴉片,只有嚴禁派和馳禁派的區別,公開的放任不禁派是沒有的。事實上,今天在中國,對煙草的“嚴禁派”也沒有。到現在為止,我沒有看到有任何人提出在中國禁種煙葉、關閉煙廠、禁止售吸的建議。這樣,對煙草的態度,實際上都是“馳禁派”。只是,表面的共同“馳禁”立場下,展現著對煙草是馳還是禁的實質差異。
著重于“馳”,則力陳煙草帶來的稅收、提供的就業崗位、滿足煙民的需求,并以改進技術、降低煙害來應對損害健康乃至生命的責問。著重于“禁”,則力陳吸煙和二手煙帶來的財產、健康和生命損失,又以嚴控煙草、提高煙稅,降低吸煙人口,仍可持稅收,煙業有足夠轉型發展時間,作為控煙導致巨大社會后果的預案。
妥協之下,明目張膽的煙草廣告已基本消失,但煙企蒙眬詩般抒情手法的廣告仍然很多;煙草包裝上出現了文字警示,但訴諸直觀的煙害圖像未被采用;一些公共場所已經禁止吸煙,但有禁不止的現象也時??梢姟?傮w而言,禁的力量在上升,放的力量在消退,這是不言而喻的,因為以前根本就沒有對煙草的任何一種控制措施,現在,多少有一些了。
然而,控煙進展顯然未令控煙力量滿意,其中,國際控煙運動的發展、控煙國際公約的落實、中國在國際控煙行動中的形象,是反復援引的材料。這些固然是有力的材料,也確實涉及到了國家形象、國家信用的問題,但未必可以改變控煙進程的緩慢局面。
在愛國還是賣國的意義上論辯控煙問題,不是個好辦法。煙草業以稅多、國煙退出必將洋煙大盛為由,指責控煙嚴格為“賣國”,輿論嘩然??責熈α恳試H控煙運動發展、控煙公約不落實、煙草影響國家形象論事,也不無將問題升級為愛國主義的意味。
真實的問題不是煙草的嚴控與緩控是愛國還是賣國,而是煙草問題帶來的實際影響,包括健康影響和由此而產生的社會意識,以及與煙草管理有關的社會問題。煙草有害健康,這已被公認,并且得到科學上的支持,由此擴大了個人和社會的健康支出,有些人付出了生命代價。由于煙草的危害,人們討厭和抵制二手煙,以不吸煙為更加文明的生活方式,這是相應的社會意識。問題的另一面是煙草業衰退可能出現的各方面影響,從GDP、稅收到就業等等,換算可能復雜,但相比于健康和生命損失而言,原則上都等而次之。
這樣,煙草問題更有希望的解決方式,還是在于公眾力量的參與。
公眾能發出聲音,表達意見,影響決策,改變法律法規,煙草控制才有可能。說服煙草業是不可能的,說服權力也是困難的。單個人無足輕重,而公益組織、社會輿論,以及所有控煙力量的合作,則有可能與煙草業和權力博弈。一種政策選擇如果成了普遍而強烈的公共意愿,就應當形成某種壓力,使之成為真正的政策。這不等同于道理的說服,而是有道理的力量的說服。道理不是某種政策將有何好處,而是政策必須被公眾接受。抵制“煙草院士”,抨擊“控煙賣國”,都是公眾參與的表現。
吸煙不吸煙,是個人選擇問題;控煙不控煙,是社會選擇問題。無論控煙運動怎樣發展,強制制造一個不吸煙社會,或者一個歧視吸煙者的社會,都不是好事。例如,一個人不是因為具體的吸煙行為,而是因為煙民身份,被剝奪參與社會的機會,這是不允許的。但社會可以也應當形成一種個人自由不侵犯他人權利的制度,控制吸煙對他人的影響,對公共場所的吸煙行為進行約束,對一種帶來普遍危害的產業施加限制。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