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易經無疑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顆璀璨的瑰寶,正所謂一陰一陽為之道,有陽必有陰,有人吸煙,必定有人控煙,這是正常的社會規律,本無可厚非,但是近日再次掀起的“煙草院士”風波所引發的爭議,讓筆也有幾句話想談一談。
爭議一:香煙焦油量與吸入焦油量
全國控煙辦公室主任楊功煥表示,香煙焦油量(煙盒旁邊的一組數字)實際上并不是香煙里所含的焦油量,而是通過測試機模擬人的吸煙行為而得出的一個測試值。例如,焦油量為10毫克的香煙,大部分人可能會認為香煙本身所含的焦油總量為10毫克,這種想法是對消費者的一種誤導,實際上吸入焦油量是高于這個數字的,很多控煙人士以此作為抨擊的理由之一。
確實如此,不過這也是不可避免的,面對不同消費者的不同吸煙習慣,想要精確計算人體吸入焦油含量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所以這種“誤導”并不是有人要刻意去為之,在可實施條件下,煙草行業只能給出一個具有“引導”作用的焦油含量。而且,這種橫向的比較其實并沒有什么實際意義,因為無論是香煙焦油量還是吸入焦油量,都會隨著煙草科研技術的發展而實現下降。
爭議二:低焦油能否減危害
吸煙有害健康,這是每一個公民都知道的常識,但是降低焦油含量,到底能不能減少對身體的傷害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可以一起來分析一下現行主流的控煙思維,認為降低焦油不能減危害常見原因之一就是吸“低焦煙”的人為了彌補尼古丁攝取量的不足,會采取一種“補償行為”,即增加吸煙的數量,或者通過堵住風口、增加吸入速度和深度的方法來增加吸入香煙的濃度,從而導致焦油的總體攝入量沒有下降。
其實這段話的潛臺詞已經告訴了我們答案,由于吸入焦油總量沒有下降,所以危害不減,這就從側面肯定了在同樣的吸煙方式下,低焦油含量肯定比高焦油含量要好些。至于“補償行為”,我們完全可以通過價格、行政調控等手段加以遏制,國家專賣體系在保障國家利益的同時,也是國家控煙的重要力量。
小結:
部分控煙人士認為煙草行業為了追求利潤,采取掩蓋事實,誤導消費的方式作為一種營銷手段,不僅對人體造成了傷害,也增加了社會負擔。筆者并不完全否認這種觀點,但是如果某人吸煙有癮已成事實,從人道主義角度來考慮我們也不能剝奪他選擇這種消費方式的權利,危害已經產生,我們能做的不就是怎樣才可以把危害降到最低點嗎!企業追求利潤毋庸置疑,但是減焦降害卻是事實,謝劍平院士的研究成果對社會的貢獻也是應該值得肯定的。
遠離煙草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暴力控“癮”,不如科學強“引”。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