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人民網》報道 自從2007年至2008年德國公共場所全面禁煙以來,德國的控煙行動取得了一定效果。本月13日,德國職工醫療保險公司(DAK)發表于專業雜志《心血管臨床研究》的一項報告顯示,禁煙措施每年挽救一千多位德國人的生命。DAK對370萬名2004年初至2008年底在DAK登記的人員進行了跟蹤調查,禁煙一年后,突發心臟病和心肌梗塞分別下降了8%和13%,這兩種疾病都與吸煙有關。
公共場所禁煙在發達國家已經取得基本共識。德國政府在禁煙方面的工作并不十分出色。歐洲癌癥聯盟2011年3月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德國在31個歐洲國家中位列26,比2007年時的第27位略有進步,但仍屬于歐盟控煙不得力的國家。報告的作者指出,這是因為煙草游說團體與政治關系密切。
德國的控煙措施可以分成兩部分,其一是通過禁止播出煙草廣告、征煙草稅提高價格、在煙草產品上標上警示性標識等方式減少人們的煙草消費。其二是在公共場所禁煙,保護不吸煙者避免被動吸煙。
從1975年開始,德國就已禁止廣播和電視播出煙草產品廣告。2006年通過的《臨時煙草法第一修正案》進一步限制了印刷媒體和互聯網上的煙草廣告, 并禁止煙草公司贊助像F1賽車這樣有影響的活動。2002年至2005年,德國三次提高煙草稅,香煙價格一般在每盒煙4到5歐元,約合人民幣三十多元,其中煙草稅占價格的四分之一左右。為了警示吸煙者,香煙盒上還印有醒目的提示,如“吸煙有致命危害”“吸煙可致皮膚衰老”等。德國曾計劃在2010年在香煙盒上印上驚悚的警示圖案,使人們沒有興趣抽煙,但最后政府沒有推行該計劃。
禁止在公共場所吸煙是德國影響最大的控煙措施。2007年9月1日,德國聯邦開始實行《非吸煙者保護法》,禁止在所有聯邦政府機構以及公共交通工具內吸煙。大多數聯邦州從2008年1月開始實行《非吸煙者保護法》,禁止在學校、醫院、工作崗位、餐館、酒吧等公共場所吸煙,到2008年7月,所有聯邦州都執行了該法律。每個州對禁煙的規定并不一致,尤其在餐館和酒吧禁煙規定上。巴伐利亞州最為嚴格,餐飲場所實行沒有例外的禁煙規定,大多數州則視具體情況可以有例外,例如餐館面積符合要求時就可以設立獨立的吸煙室。
煙草消費在德國符合社會規范,屬于基本法的普遍行為自由范圍。在公共場所禁煙最主要理由是保護非吸煙者免受被動吸煙的危害。退休律師多貝爾施泰因就曾對記者表示,有些人認為禁煙令損害了他們的人身自由,但一個人的行為自由要以不影響別人為前提,而公共場所吸煙損害了別人的健康。他自己不抽煙,但他的法國妻子和家人都抽煙。大約兩年前,妻子突發心臟病,病愈后就不再抽煙了。他認為政府不會徹底禁煙,因為煙草稅是政府的收入來源之一。
德國社會對禁煙的接受程度可以從2009年的兩次民眾請愿的結果看出來。柏林一項旨在取消餐館禁煙令的民眾請愿只得到了2.5%市民的支持,遠未達到7%的最低標準。相反,巴伐利亞州要求取消餐館禁煙例外條例的請愿得到了13.9%的支持,超過10%的要求。
漢堡的一位朋友伊馮娜對記者表示,她十分贊成在辦公室、餐館和咖啡廳禁煙。實行禁煙令后,她切實感受到了無煙環境的舒適。她從小在吸煙家庭中長大,對吸煙并沒有太大反感,但是體驗了無煙環境后,還是覺得無煙環境更好。幾年前她父親因肺炎去世,讓她對吸煙的健康危害有了更真切的認識。不過她覺得,有些國家禁止在街上吸煙,這有點太過了。
對于禁煙,德國也不乏唱反調的,而且有不少的公眾人物。德國前總理施密特是大煙斗,他公開反對公共場所禁煙,直說禁煙是“胡扯”,只是一種流行趨勢,過二十年大家又什么都忘了。德國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君特·格拉斯稱禁煙令是一種新的“清教主義”,高速鐵路中的吸煙禁令嚴重影響了他的身心健康,因為他總是被不吸煙的乘客趕來趕去。
餐飲業更是擴張地抱怨禁煙將使餐館客源減少,無法生存。但事實上,即使在禁煙最嚴格的巴伐利亞,生活還一如既往,既沒有發生有些人預言的斗爭、革命,也沒有出現酒吧歇業、餐飲文化枯竭的現象。甚至在慕尼黑啤酒節上,大家也在無煙環境中盡情暢飲,這不能不說是禁煙的一個奇跡。
德國利是美煙草公司清醒地表示,通過禁止宣傳、提高煙草稅和公共場所禁煙,煙草消費在德國持續下降,可以說,禁煙取得了巨大成功。煙草公司擔憂的尤其是吸煙者年齡結構發生變化。研究表明,從少年開始吸煙,更容易形成煙癮,如果從成年開始吸煙,戒煙也更容易。因此煙草行業更希望引誘少年兒童吸煙。提高煙草產品價格對防止青少年吸煙尤其有效,因為青少年相對沒有那么多零花錢。2001年至2008年提高煙草稅后,德國12-17歲的青少年吸煙情況下降了13%。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