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德州新聞網報道
觀點:關鍵在于個人“戒”
很多德州市民認為,只有盡可能地減少煙民數量,才能徹底改變大環境。
在某機關單位工作的李女士曾飽受二手煙之苦,自從德州市實行控煙工作以來,她的同事都不再在辦公室吸煙,“都跑去廁所和樓道里面吸。”
李女士認為,僅在公共場合實行禁煙遠遠不夠,“比如說現在公共場合不讓吸煙,那么煙民可以回家吸,那樣改變的只是吸煙者的地點,而沒有改變吸煙者的人數。”“一般而言,公共場合實行的都是強制性控煙措施,這和煙民的心理其實是有一個沖突,難以在根本上讓他們遠離香煙。”陳先生認為,只有讓煙民從心理上接受戒煙,產生主動戒煙的愿望,才能降低全社會的煙民數量。
德州市人民醫院控煙門診治療師王翠萍認為:“必須繼續加大對煙草的宣傳力度,讓煙民認識到吸煙的害處,從心理上排斥香煙。”在王翠萍接待過的患者中,大部分經過心理和藥物輔導治療后,都已經成功戒煙,“戒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只要有主觀愿望,就能逐步實現戒煙成功。”
觀點:強制性禁煙最有效
在車站、醫院等公共場所,禁煙的效果最為明顯。“一是有禁煙標識,二是由于大家都不吸煙,所以有的人也不好意思吸,如果出現吸煙者的話,我們也會予以勸阻。”德州汽車站一名工作人員說。
但在一些餐飲、娛樂場所,卻是煙草“重災區”。
據在德州市區經營一家臺球室的李先生介紹,實行控煙工作的前期,他還勸阻客人不要吸煙,但時間一長,李先生發現他為此“得罪”了不少人,“很多人干脆就不來了,改去別的地方。本來是按規定做事,但費力不討好,何必呢?”“對于娛樂場所,還缺乏相應的處罰措施,實際監管起來有難度。”衛生監督所一名工作人員坦言。
從事外貿生意的張先生認為,如果實行嚴格的懲罰制度,將會加大控煙的力度。他向記者介紹,他去年成功戒煙,得益于一次國外之旅。
張先生去英國考察,近一個月時間里,他和朋友抽了不到一盒煙。“在客戶的公司,墻上有‘NOSMOKING’(禁止吸煙)的標識。會議室內,沒有一個人吸煙,桌子上只有一瓶礦泉水,沒有煙灰缸。”回到酒店,難忍煙癮的張先生和朋友點上香煙,但立刻傳來了服務員急促的敲門聲。“原來每個房間都安裝了煙霧報警器,如果抽煙過量,就會鳴示火警。”服務員善意提醒張先生,請不要在房間內吸煙。
在出租車里、公園或餐廳,所到之處“禁煙”的標識無處不在。張先生雖然帶著香煙,但不敢造次。“近一個月后回國發現自己竟然成功戒煙了。”張先生感慨,如果國內的禁煙力度能和國外相比,那肯定很多人會和他一樣遠離煙草。
控煙還需全社會動員
“無論是戒煙還是禁煙,都應該引起重視,同時進行。”王翠萍認為,戒煙是個人行為,煙草目前還是合法制品,政府不能禁止個人使用合法制品;而禁煙指的是公共場所禁煙,為的是不傷害其他人。
她認為,目前應該繼續加大普及健康教育知識,在讓煙民實現戒煙的同時,國家也應予以出臺更多的政策。“比如加大對煙草業的稅收,嚴格對煙草的包裝要求。”王翠萍說,今年世界無煙日的主題為“警惕煙草業干擾控煙”,“目前國內的煙草包裝警示性較弱,僅注有‘吸煙有害健康’,而在國外,大多在煙草包裝上強調煙草危害,標有常見病變腐爛的黑色肺部等,從而讓人們對于煙草產生恐懼感,造成心理排斥。”“控煙不僅僅需要強制措施,還要有相應的教育和服務。”王翠萍說。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