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煙霧病”最早是日本人于上世紀60年代命名的,因患者大腦內的血管主干被堵以后,長出無數根毛細血管來替代,從血管造影上來看,就像一團煙霧糾結在腦子里。
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神經外科教授黃理金介紹,目前這種病的發病原因尚未明確,但發病有種族傾向,以日本居多。美國曾做過統計,發病率大約是1/10萬。“按此比例估算,廣州每年新發病例約150人。”黃理金表示,該病有兩個發病高峰,一是10歲左右,主要表現為腦缺血性;另一階段是30-40歲,主要表現為腦出血性。像徐先生就出現了腦出血,而且還合并動脈瘤。經過該院為其實施了搭橋手術以及夾閉術,目前徐先生血管已通暢,能步行出院。
“煙霧病能影響患者的認知功能,尤其是在智力記憶、執行功能、生活質量等方面,據文獻報道,其對小兒的影響程度更大。”黃理金提醒,如果以上兩個年齡段的人出現不明原因的說話不清,手腳活動障礙,經常走路跌倒或是抽風、頭痛等癥狀要及時去醫院檢查,并通過核磁共振、腦血管造影等確診是否患有煙霧病。
延伸閱讀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