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算盤常常打,鈔票一大把”。開店做生意,自然要學會精打細算。除了要貨真價實,熱情待客之外,如何選擇正確的進貨渠道也是相當重要的。有的同行覺得進貨當然是價格低廉利潤才會高。因此,哪兒便宜就到哪兒進。也有同行覺得信譽第一,我就認準一家經銷商進貨,有質量問題也好找他解決。不同的進貨渠道帶來的成本肯定不一樣。大家都知道“水過地皮濕”,商品經過人家手里,肯定多多多少少要賺點。中間經過的環節越多,進貨成本就越大。那么,大家在選擇經銷商方面遇到過什么困惑?我們有沒有一定的“特殊”渠道來降低進貨成本?今天,筆者請來成都本地幾位同行,聽聽他們在進貨方面遇到的故事,希望也給更多的同行帶來一點啟示。
筆者:各位老鄉好!今天請來各位是想探討一下進貨這個問題。你們是怎樣把握進貨環節,選擇經銷商的?歡迎大家暢所欲言,談談自己與經銷商發生的故事。
零售戶王雪梅:選擇經銷商要注重信譽第一。像日化,白酒這些容易出現假冒偽劣產品的東西我一直固定一家經銷商,哪怕價格貴點,自己放心。當初我也曾換過一家批發日化的經銷商,沒想到因為不熟,他居然拿假貨忽悠我。害得流失了好多老顧客。以后再也不敢隨便換經銷商了。不過,對于一些不容易造假的東西我還是考慮同樣的商品至少保持兩家供貨商。因為如果只認一家,沒個比較也不知道他給你的價格是否最優惠。有時,我們也需要給經銷商找個競爭對手,讓他們相互競爭,讓利于我們。
零售戶楊勇:對特別熟悉的經銷商也得提防。我是萬萬沒想到自己會被長期打交道的面包經銷商擺一道。要不是我老婆細心發現,我還不知道要虧多少錢。事情是這樣的,自己的面包一直都是三個月結算一次。記賬本都是批發商寫完還給我保管。自己從來沒有對賬本保持過懷疑。無意之中老婆翻賬本才發覺不太對,本來三天五天才來送一次的面包,賬本上的日期居然成了隔一天來一次。憑空多出了不少賬單來,原來是經銷商在賬單上做了手腳。“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對經銷商也要處處提防。
零售戶李超:這么多年來,我就認準開店時的那些經銷商,從來沒換過。大家都知道對老客戶一般都會格外照顧。我們認準一家經銷商進貨,相對也會受到經銷商的照顧。比如,有質量問題,退貨換貨相對容易。而且還可以享受一定的折扣和禮品贈送。我表哥就是因為“兩天跑三家”經常換經銷商。到處撿便宜,結果搞得沒有一個固定供貨商,反而享受不到優惠了。剛開始去批發市場進貨,他就喜歡東逛逛西逛逛,哪家便宜就在哪家進。經銷商為了拉攏他,都給他優惠,以最低價給他,結果同樣的東西他的進價總比我的便宜。后來大家都知道他的這種行為,也反感這種行為,干脆就不給他優惠了。在進貨的過程中保持長期合作關系也很重要,我現在就可以享受表哥享受不到的種種優惠。比如,上次瀘州二曲要漲價,經銷商早早就給我透露消息,開通綠色通道,讓我在漲價前拉了100件,節約了1000多元錢。這就是所謂的“老關系”。
零售戶曹林:我不贊同認準一家經銷商,當然也不可能像李超的表哥一樣“三天跑兩家”。我的牛奶和啤酒就以前認準一家經銷商。也沒去別處打聽價高價低,后來才知道這家經銷商專宰熟客。拿給我的牛奶和啤酒比給同行的價格要高。因為進價高我自然賣得高點,結果好多顧客反映我牛奶賣得貴。啤酒也是一樣,一件總比別人的要高一兩元。后來,我干脆就不在他那兒進貨了。等他知道我也在別家進貨后我再回去進,他怕流失我這位客戶,再也沒給我算過高價了。
零售戶王濤:對于一些送貨上門的經銷商要千萬提防。前不久遇到一個送貨上門的白酒經銷商。其實也是一個熟人帶來的。說是白酒搞活動,每件便宜5元不說,瓶子回收2元錢一個,過了這段時間就返回原價。票據上某某進了多少件,某某進了多少件。我心想人家可以進我也不怕,也就進了20件。沒想到這酒根本就得不到顧客的認可,一點不好賣。想找那家經銷商換貨,人卻找不到了。現在這酒在手里成了燙手山芋。
筆者:看來大家在如何選擇好經銷商方面有不少的話要說。那么,怎樣可以在保證質量的基礎上,進到價格相對便宜的商品,大家有沒有什么高見?小高先說說。
零售戶小高:除了到平時的經銷商那里進貨,訂貨會上的優惠也要好好抓住機會。就拿前幾天立白的訂貨會來說吧,廠家準備了幾個套餐,貨越訂得多優惠力度越大。大家肯定愿意訂優惠多的套餐,但是,我們這些小戶又怕自己訂回去沒法消化。我們便和親戚朋友組合,訂了兩款套餐。每件洗衣粉平均比平時少5元,還每人獲得一套禮品。算起來也不是個小數目,從中節約了一大筆。反正都要賣,洗衣粉也不愁銷。這樣的進貨渠道也是降低進貨成本的一種方法。
零售戶麗麗:我喜歡到每年的糖酒交易會上去撿相因。你們都知道我隔壁不是新開了一家大超市,因為人家是連鎖店,所以進貨渠道都是集體采購,很多商品都是直接從廠家進貨,占盡價格優勢。而我根本沒有能力享受到廠家的優惠,讓我郁悶不已。有一年,無意之中去逛糖酒會,發現大部分廠家都找大戶交易,我們小商戶同樣沒有競爭優勢。不過,看到好多廠家準備拆場地,到處搞特價處理。我便抓住這個商機,包攬他們的余貨,從中賺了不少。后來,每年交易會上我都會去,一看二問三下手。對于自己店里銷售快的商品,比如紅酒,醬油,白糖,鳳爪等統統打包回來。特別是最后幾天,好多廠家急于把手里的貨脫手,真正是清倉大甩賣。比批發市場便宜好多呢。這些參展商都是精挑細選選出來的,商品質量都有保障。我幫他們處理余貨,也減輕了他們運回去的成本,好多經銷商都愿意和我合作。數量實在太多就找幾家同行分銷,沒有什么后顧之憂。今年你們也可以去看看。
零售戶周杰:小戶享受不到大戶的優惠,但是如果關系好的同行聯手就成大戶了。我就和周圍幾家同行聯手到廠家拉過大米和雞蛋。除了運輸成本,還是節約了不少錢。就是分貨麻煩一點,不過只要做好臺帳,沒什么大問題。
筆者:小高和麗麗的進貨方法倒是值得大家借鑒。保證質量的基礎上,能進到相對便宜的商品當然不失為一個好辦法。打出籌劃和算計之牌,在“算計”中追求最大的利潤。在進貨的渠道中找到最有保障,最經濟實惠,減少流通環節,降低進貨成本。這就是我們今天討論的意義所在,相信很多同行也同樣在意如何降低進貨成本的問題。最后,感謝大家精彩的討論。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