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開店做生意講的是質(zhì)量,拼的是價格,比的是服務(wù)。林林總總的店面中,誰的價格更優(yōu)惠,誰的服務(wù)更周到,誰就可以俘虜顧客的芳心,迎來顧客的光顧。那么,我們可以在哪些細節(jié)上下功夫,換得顧客的好感,從而來照顧我們的生意你?今天,筆者走訪了幾位零售戶,請他們談?wù)勛约涸鯓佑梅?wù)細節(jié),迎來顧客滿門的。
零售戶江梅
觀點:記住顧客的姓名
每個人都希望被人尊重,記住別人的姓名就是對人最起碼的尊重。當(dāng)顧客聽到你口中叫出他們的名字,你敢說他們不為之感動?
零售戶 王濤
觀點:人性化服務(wù)換來顧客尊重
王濤的店在一個繁華的商業(yè)街,平時來來往往逛街的行人特別多。王濤在店門口放了一排椅子,供走累了的顧客休息。還在門口擺放了一個飲水機,顧客可以免費喝開水,有人說王濤真傻,假如沒有飲水機,行人肯定只有進店買水喝,其不多賺點錢。王濤卻有自己的想法,與人方便就是與己方便。雖然自己給顧客提供免費開水看似做了虧本生意,不過顧客心理會感到一絲絲溫暖,心里也會產(chǎn)生一點點愧疚感,多多少少都會進店消費一點東西,或者買個口香糖,買點零食,或者買包煙.....一把椅子,一杯水大大帶動了店里的其它消費,何樂而不為呢?
零售戶龐凱
觀點:送貨上門顧客歡
龐凱的店開在一個居民小區(qū)。平時小區(qū)里的年輕人大多在上班,家里都是些大爺大媽負責(zé)購物。龐凱定制了有自己送貨電話的名片散發(fā)給進店消費的顧客,還專門雇了店員送貨上門。一件啤酒,一袋米,一箱牛奶龐凱都會免費幫顧客送貨到家。同行中有人說龐凱不會算細賬,一件啤酒,一袋米就兩三元利潤,除了工人的人工費,哪里有錢賺?龐凱總是一笑而過“付出總會有回報的”。果然不出所料,龐凱的體貼周到的服務(wù)被小區(qū)大爺大媽口口相傳,不少大爺大媽都到龐凱店里消費,誰家有個紅白喜事,首先想到的就是照顧龐凱的生意。龐凱用自己不賺錢的細節(jié)服務(wù)換得顧客的尊重與理解,也給自己帶來不少回頭客。
零售戶杜威
觀點:盡量滿足顧客的要求
杜威可以說對顧客的要求幾乎是有求必應(yīng)。平時顧客買的有些東西,只要是顧客不滿意,杜威都是免費為顧客調(diào)換。一次一位顧客來店里買了一件新爽歪歪,回家后孩子不習(xí)慣新爽歪歪的味道。顧客想拿來換,想到畢竟不是因為質(zhì)量問題就怕杜威不同意。就先來征求杜威的意見,沒想到杜威欣然同意,還說就算是他的孩子不喜歡,其他孩子還是很接受這種味道的。杜威的態(tài)度讓顧客非常滿意,從而成了杜威的老顧客。拿杜威的話來說,做生意不是你交錢我給貨這么簡單,我們更應(yīng)該注意售后服務(wù),多為顧客付出一分就可以換來顧客十分的滿意,因而長期照顧我們的生意。
零售戶肖美
觀點:不要忽略顧客的投訴
開店做生意,難免會遇到顧客不滿意的時候,面對顧客的投訴和抱怨,很多店主都會產(chǎn)生抵觸情緒,往往會鬧得不歡而散。不過,肖美總是會以正確心態(tài)看待顧客投訴問題。拿肖美的話來說,對待顧客投訴投訴首先要將心比心,自己站在顧客的角度考慮問題,情緒上就不會那么被動了。一次遇到一位顧客喝到脹袋的牛奶,氣沖沖地到店里發(fā)脾氣。肖美先把顧客安頓在一邊,輕言細語詢問顧客的情況,首先提出需不需要到醫(yī)院檢查身體。面對肖美親切的態(tài)度,顧客反而覺得不好意思了。其實聞到味道不對,顧客并沒有喝下肚子,發(fā)脾氣的原因是因為受到家人的嘮叨,認為他不會買東西,到小店消費質(zhì)量本來就得不到保證。聽了顧客的話,肖美沒有對顧客家人的輕視不滿,反而覺得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自己的貨真價實。肖美先給顧客倒了一杯水,然后給廠家打了電話,等候廠家售后服務(wù)人員上門處理。售后服務(wù)人員在很短的時間趕到肖美的店,對于這幾千分之一的脹袋率又是賠禮又是道歉,態(tài)度誠懇的讓顧客不好意思,最后以一陪十給了顧客一個滿意的交代。顧客非常滿意肖美和廠家的態(tài)度,再也不說肖美的小店質(zhì)量不可靠了。
零售戶王曉雅
觀點:把顧客當(dāng)朋友對待
在王曉雅的店里,根本感覺不到老板與顧客的生疏,更像是朋友之間親切的交流。“今天漲工資了,抽煙也該升級了。曉雅,不用說你也知道我要什么煙了吧?”顧客話音剛落,曉雅就從煙柜里拿出一條黃鶴樓軟論道。“王哥,漲工資了,今天不好好搓一頓,慰勞慰勞自己?”“不說還差點忘記了,今晚請哥們喝酒,再來一件勇闖天涯。”談笑之間,又做了一筆生意。“張姐,你來接爽爽了啊?”“是,麻煩你了,要不是你幫我照看,我還真沒法安心上班。”“沒關(guān)系的,兩個孩子在一起可好玩了。”原來,曉雅還在幫有些不方便接送孩子的顧客照看孩子。曉雅把顧客當(dāng)朋友一樣對待,顧客自然也把她當(dāng)朋友對待,人性化的服務(wù)迎來顧客滿門。
零售戶高翔
觀點:牢記顧客的喜好
在高翔的店里小坐一會,高翔總是與顧客不斷寒暄,但是很少問顧客需要什么。而是直接給顧客遞上一包紅塔山或者一包玉溪。“你又沒問,怎么知道顧客喜歡抽什么煙呢?”“我可是下了功夫的,之前顧客進門總是習(xí)慣性問別人要什么煙,一次一位顧客有點不耐煩地問我‘天天都抽這個煙,怎么每天都要問?’,我才意識到,原來記住顧客的喜好是對顧客的尊重。我準(zhǔn)備了一個小本子,對于一些不太熟悉的顧客,我就記下他們的外貌特征,喜歡什么煙。等第二次光顧,不用他們開口就可以拿出他們喜歡的品牌,這招對顧客非常受用,很能激發(fā)顧客的好感。”牢記顧客的喜好,原來也是對顧客的一種尊重。
零售戶馮超
觀點:多一句叮嚀,多一份信任
馮超對店里購買小電器的顧客總會不厭其煩地叮嚀顧客多看說明書,掌握正確的使用方法,短時間之內(nèi)出了質(zhì)量問題是可以保修包換的。這個小小的舉動同樣贏得了顧客的好感,不少顧客都是沖著馮超細心周到的服務(wù),和良好的信譽度來的。
有人說“成大事者,不拘小節(jié)”,開店做生意卻往往相反。對待顧客,往往需要我們著重細節(jié),處處為顧客著想,時時為顧客考慮,才能換得顧客的理解與尊重,從而口口相傳,從“頭回客”變成我們的“回頭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