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中華合作時報網編輯整理 作為一個“老百貨”,李彥(化名)最近頻繁穿梭在上海百聯集團的各種會議上。李彥說,他本人從普通百貨商場的柜臺管理,到高級百貨的樓層經理,再到新商場籌備負責人,直至成為百聯負責戰略的高管,十多年的經驗不可謂不老道,眼見著百貨業從“曾經的輝煌”走到“如今的落寞”,心中透著些許無奈。
特別是最近兩年,在網購興起、成本飆升等因素共同作用下,聯營制弊端被放大,百貨業步入加速下滑通道——在國內百貨業發源地上海,第一百貨、永安百貨等巨頭陸續從多個黃金地段撤出;而廣百集團董事長荀振英則透露,今年初,廣州有50%的百貨店出現虧損。此外,北京標志性的新光天地和賽特購物中心上半年增幅也分別同比下降27.9和9.6個百分點……
“仔細分析一下,便明白百貨公司已經沒有能特別吸引人的品牌或服務。”李彥說,單一個Jack&Jones品牌,在上海人民廣場2公里的商圈內就有10多個鋪位,最近的直線距離不超過200米,每家商場都想用它來招攬年輕消費者,千店一面下,“黃金地段”又有何意義?還有多少人愿意親自到線下奔波、比較,最后花更高的價錢買一件衣服?
與網上商城和購物中心相比,百貨業已經變得勢弱,更要命的還有老百貨那抱殘守缺的刻板體制。比如,即便國際一線品牌入駐同一個集團的三家百貨,也需要自己逐個去談判,能不能補貼裝修費,扣點多少,是否專配電梯,得看各家領導的臉色;裝修的細節更受到嚴格限制,吊頂和地板已經是商場統一風格,不能改動,完全沒有購物中心從底到頂的自由改造。
于是,百貨業越來越缺乏生氣。不得不靠“有節用節,無節造節”的方式大搞促銷,“不過是些噱頭,最后商場還不得不拿出自己扣點補貼這些贈送,最多是沖出規模,實際的凈利潤近乎為零。”李彥解釋道。
一個尷尬的問題在于,百貨業依然缺乏技術轉型的基因。
不難看出,百貨巨頭們在探尋安全邊界的過程中,仍然是為了零售而零售,僅僅圍繞著傳統商業模式做文章,而忽視了技術基因賦予商業變革的力量。
“在領導的眼中,IT技術不過是辦公自動化和會計電算化的工具。”李彥如此說道,百貨的當家人大多只會在鋪位之間比較銷售額,發現業績不佳,便以“款式不足、排期不夠”這樣的“傳統”理由將其踢出商場,再引入新的品牌。向來無人追究自身問題,鉆研逛百貨的人群發生了哪些變化?消費者們真實的需求是什么?沒有手段,沒有數據,沒有答案,因此,百貨業與消費者的隔閡越來越深,最后,購買Jack&Jones的人只記得Jack&Jones,卻想不起是在哪家商場付錢買貨。
總而言之,時勢變化給了百貨業痛點,但也給出了支點,關鍵在于曾經的百貨巨頭們能否找準支點,用疼痛刺激出的力量,轉外在之危為內在變革之機。“變則通,通則久”,到時,下一個成功還會遙遠么?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