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解放日報》報道 近日,太原家樂福長風店被發現在商品銷售過程中存在價格欺詐行為,即消費者拿到的結算小票價格高于產品標價牌上的價格。目前,該事件已經按法定程序進行處理。
事實上,這已不是超市賣場第一次曝出“價格欺詐”問題。年末臨近,消費者采購年貨的高峰即將到來,超市賣場的打折信息也日趨豐富。在這段時間里,還會有結賬價格高于標價牌的情況嗎?問題又該如何解決?
出現價差都因有“失誤”?
近日,記者走訪了本市部分超市賣場,發現消費者反映的“結賬價格高于標價牌”有幾種不同類型。其中較為典型的是“標價牌低,結算價格高”和“海報價格低,結算價格高”兩類。
在一家便利店,消費者朱小姐向記者講述不久前的經歷:“標價牌上的飲料價格是3.2元,但實際結賬價格是3.5元,營業員說,3.2元是之前的促銷價,標價牌更新得慢了點。”“買燒”王阿姨對超市海報產品的意見大些:“海報上的價格標得便宜,可到了超市一看,門口貼了張公告,說是"價格印刷錯誤",不知道是真失誤還是真騙人!”不過,遇到這些問題的消費者大多選擇與企業“私了”,要么補差價,要么退貨,不太會深究企業是否“價格欺詐”,也沒有留下相應的證據。
除了“私了”還能怎么辦?
“一家中型超市供應的商品品種在四位數以上,加上促銷活動多,價格變化頻繁,確實會出現標價牌上的數字與結算系統中的數字不統一的問題”,某位不愿透露品牌的超市負責人告訴記者:“所以,若結賬價格高于標價牌,不能一味地說商家故意欺詐。”但他也承認,“企業不能為自己的疏忽免單”。
據了解,根據《價格法》有關規定,如果超市賣場被確認構成了價格欺詐,由價格主管部門依法沒收違法所得,并處以違法所得5倍罰款;沒有違法所得的或無法計算違法所得的,最高處以50萬元的罰款。
但在消費者看來,規定中的處罰雖重,可是很多差價糾紛在超市賣場內部“私了”了,才會導致差價問題屢禁不止。消費者胡先生認為:“對那些價格欺詐的企業不僅要罰款,主管部門還應當及時曝光,用潛在的負面影響督促超市嚴格管理,不要再犯價格欺詐的毛病。”
業內人士建議,應當引入社會監督,將短期的自查行為變成長效的管理機制:一方面,消費者不能簡單地與企業“私了”,可以撥打12358舉報。另一方面,企業也可以引入“神秘顧客”等社會監督機制,第一時間發現并改正價格問題。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