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天下網商》報道 中國消費群體的消費具有向上選擇的進取性,每個階層的人都在向上看,向往并希望擁有上一階層人群的經濟生活方式,收入較高的人可以用常規的購買力進行全面的奢侈消費,收入較低的人雖然不能全面支撐奢侈消費,但能夠通過減少自己日常消費的種類或者進行有限頻率的消費來購買某些奢侈品,使得自己貌似社會較高階層。這就是在中國市場特有的“跨位”消費現象。
在很多領域都有跨位的現象,例如在傳媒市場,有這樣的現象:很多時尚雜志都說要辦給那些有錢又有閑的時尚群體看,但是實際上,真正閱讀時尚雜志的主力群體卻是那些目前還沒有躋身時尚階層卻夢想著時尚的群體;很多財經媒體都說媒體是辦給CEO看的,而實際上其讀者群很多都是部門總監、部門經理以及普通員工一類的想當CEO的群體。在時尚奢侈品市場,中國的奢侈品消費者都是25-40歲為主,甚至很多消費者并非是真正意義上的“富人”。
營銷中的跨位效應啟示企業,在中國的消費市場,不僅要將眼光放在自己定位的消費群體,同時也要盯著那些未來會成長的消費群體,或者是近似的消費群體,因此,理解營銷中的跨位效應,營銷中就需要雙向定位。營銷中的雙向定位一方面要求企業找出適合自己產品與品牌特性的目標消費群體,并在其內在需求的基礎上準確定義與這些目標群體品牌的個性吻合的市場表現要素(形象、價位、渠道等);另外一方面,企業還需要將營銷的對象轉向那些對你的品牌充滿“期望”,試圖“僭越”的群體。
或者說,在營銷的定位中間,單一的職業(金領、白領、藍領、無領)和其他人口學標識特征已經很難識別消費者,因為中國的各社會群體無論在社會分工、社會關系、心理需求、價值取向還是行為表現上都有自己復雜的特征,這種復雜心態讓營銷的定位必須考慮社會群體間存在著社會地位縱向流動的壓力與心理訴求。這就好像很多人從人口學特征上看并非富裕階層,但是他對于財富的渴望和向往卻會導致他會提前消費富裕階層消費的標志性品牌來平衡自己的心理,這也可以叫消費中的“階層演練”。
營銷中的跨位效應還提醒企業在品牌的塑造中,一只手要抓著核心目標市場,走進他們消費的現實;另外一只手則要抓住那些潛在的未來市場,營造他們的消費夢想。中國是一個消費者求新求變的消費市場,因此如果一個品牌不能給未來的消費群創造夢想,那么注定消費群體會越走越窄。很多時尚奢侈品品牌總是標榜自己是稀有階層的符號,但是在中國市場這樣的策略卻遭遇冷遇,而且,很多奢侈品品牌定位的群體卻不一定是最終的消費群體,比如,一個月收入3000元的消費者會去購買LV的包,這似乎并不吻合LV的定位,但是這樣的現象卻在很多領域都存在。收入并不代表消費,這是中國處于社會轉型和消費轉型期的一個突出特點,而忽略這一點,品牌的定位就會出現偏差。因此,那些擁有更多豐富的品類以及擁有更多子品牌針對不同群體的品牌就可以獲得較大的成功。
其實,從群體的心理取向表現來理解跨位或許更為清晰和直觀,在每一個可以用人口學和社會學特征來識別的群體內部都存在著兩類消費群體:一類是對所處的群體的價值觀與社會地位有高度的自我認同,從而要求所獲得的產品、服務和品牌務必表現出與自身的社會群體的價值特征一致,比如很多成功的人就要去消費高爾夫,并不見得他們喜歡,而是他們認為這是一種群體內的符號,打了高爾夫就代表自己跨入了成功人士的行列;另外一類群體則由于各種原因,他們希望試圖透過消費其他社會群體的符號產品、品牌和服務來加強自身地位與社會地位表現能力,比如高爾夫運動的平民化就是一個典型,很多時尚的流行都是先從豪門和貴族開始,最終卻引來大眾的積極參與。而且,在不同階層的社會群體之間還會出現如下的跨群體雙向影響的可能:較低社會階層的群體透過節約和轉移有限的消費資源,去接受較高端的產品和服務品牌,以較高端群體的品牌價值符號來彌補自己因所獲實際社會認同不足而引起的焦慮;而處在較高的社會階層的人也可能透過利用與改造較低社會階層的形象符號來表現自己在同一社會群體中的與眾不同。因此,把握不同群體中的階層流動和消費符號將可以幫助企業更好的細分市場和確定更有效率的營銷策略。
定位中的跨位營銷告訴了我們營銷定位的客觀性和動態性,定位必須遵循目標消費群體的需求,但是,定位不是一種簡單的鎖定行為,而是消費者消費場景和群體之間的互動場景常常會發生變化,
我們必須適應這種變化而能夠及時調整自己的策略,而不能長期固執于以往的策略。
?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