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新華網報道 近日,由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和無煙草青少年運動聯合主辦的“上海無煙立法記者培訓班”在滬舉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控煙辦公室副主任姜垣在培訓班上披露,最近這5年來“拼了命控煙”,但吸煙率紋絲不動,而且還新增了1500萬吸煙人口。
最近幾年,各地紛紛出臺控煙條例或禁煙暫行規定,但效果甚微,有些地方控煙條例出臺以來,尚未開出一張罰單。《蘭州市公共場所控制吸煙條例》正式實施后的一年多時間里,僅有一處公共場所和一名個人,因違反控煙條例分別被罰款2000元和50元。北京“最嚴控煙令”實施7個月以來,控煙情況也不是很樂觀。澎湃新聞從北京衛生監督所副所長王本進處獲悉,從2015年6月1日至12月31日,北京市執法部門共出動衛生監督人員73376人,對單位和個人處罰金額達777700元。
7個月出動7萬余人,對單位和個人處罰金額70來萬,平均每個月罰款10萬,如果平均到每個衛生監督人員的頭上,只有10余元。這點錢,與衛生監督人員的監督成本相比較,完全可以忽略不計。為什么一邊“拼了命控煙”,一邊卻是“吸煙率紋絲不動”,甚至新增了1500萬的煙民?出現這種控煙尷尬局面,有關方面要不要反思控煙方式?
控煙要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最好的方法當然是源頭治理。但是,讓煙草企業、煙草專賣店關門大吉,顯然又不太現實。一來影響財政稅收,二來影響一大批人的飯碗,最最主要的,超過3億的龐大煙民群體恐怕也不答應。
既然煙草企業不能關門,當下各地出臺的控煙條例,就有點“圍魏救趙”的味道。本來就是迂回策略,如果執法不力,控煙必然“失控”。這也是北京市控煙條例盡管號稱“史上最嚴”,還是沒有能夠真正落地的原因。雖然北京“最嚴控煙令”將執法主體從衛生監督所擴大到相關部門,并且要求煙草專賣、工商、市政市容、公安、教育等部門都要履行法定控煙責任。社會組織、場所經營者、煙草產品制售者及個人都對控制吸煙負有法律責任。遺憾的是,目前的狀況似乎還是衛生監督所單打獨斗。七個月之內,北京市執法部門共出動衛生監督人員73376人總數是不少,但日平均不過300人。這對于北京2000多萬的流動人口和數百萬流動人口而言,無異于杯水車薪。再加上某些公共場所從自身利益考量,不愿勸阻消費者吸煙,控煙條例落地面臨現實挑戰。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當下各地控煙所遭遇的尷尬,說白了還是缺乏壯士斷腕的勇氣與決心。這也是衛生監督部門“拼了命控煙”,吸煙率卻紋絲不動,甚至還新增了1500萬吸煙人口的癥結所在。既然吸煙有害健康已經成為全社會共識,只要全國一盤棋,從國家層面對控煙進行立法,就一定會扭轉當前“控煙失控”的尷尬局面。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