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文匯報》報道 2016年,上海將對《上海市公共場所控制吸煙條例》實行修訂,進一步擴大控煙管轄范圍和區域,實現公共場所室內全面禁煙。這本是此次控煙立法的亮點之一;不過,市政府法制辦日前帶著最新一版修改意見向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征求意見,記者卻發現,相對于前一版,最新版對室內全面禁煙開了“天窗”——比如擬保留室內吸煙室等。
機場鐵路吸煙室能保留嗎
中國是《世界衛生組織煙草控制框架公約》第77個簽約國,承諾將在《公約》生效后的五年內,即從2011年1月9日起,在室內工作場所、公共交通工具和室內公共場所全面禁煙。然而,受限于國情、風俗習慣等現實因素,現有的《上海市公共場所控制吸煙條例》僅規定,餐飲場所、娛樂場所、旅館某些公共場所可以設置吸煙區(室),工作場所則只規定了國家機關所在建筑物內的公共活動區域禁止吸煙等——與全面禁煙有一定差距。
最新版本仍然保留了室內吸煙室,這成了代表委員議論的焦點。根據《公約》,在不影響其他人的情況下,可以在室內設置符合“安全暴露”的吸煙室。但多位代表委員都認為,這在現行的情況下并不可行。市政協委員陳瑛表示,要達到室內吸煙室無害,必須在建筑設計之初就對煙道有所設計,成本比較高。“由于成本因素,國外的機場等單位一般都很少申請室內吸煙室。在國內,一旦法規開了口子,按照現有設計進行吸煙室改造的可行性微乎其微。”
“二手煙不存在所謂的‘安全暴露’水平。美國采暖、通風、空調工程師學會研究得出的結論表明,依靠通風技術和設備不能完全清除室內二手煙霧,而且室內吸煙室內的二手煙霧可以通過暖氣、通風、空調系統的正常運行,被傳送到該建筑物內的其他房間。”市人大常委會委員、市疾控中心主任吳凡表示,“新加坡、香港機場都有相關的實驗性研究,在煙道設備都開啟的情況下,非吸煙區PM2.5的濃度都有所提升。”
市衛計委專家明確表示,當前所有室內吸煙室(區、點)對保護非吸煙者的健康沒有任何作用。在室內吸煙,來源于二手煙中的微顆粒物,約占室內PM2.5總量的90%左右,只有當室內空氣交換率達到龍卷風級別時,才能使因二手煙引起的健康損害降至可接受水平。此前衛計委做的網絡調查發現,大多數網民對室內全面無煙的環境訴求相當強烈。
在實際操作中,機場等公共場所取消吸煙區可行嗎?市人大教科文衛委副主任委員張辰表示,由于上海的兩個機場全封閉,乘客要從室內吸煙室轉移到室外吸煙點會有一定的難度。“一般情況下,當然要規定室內禁煙,但也要考慮突發事件。”張辰舉例說,比如遇到航班大面積延誤,應該啟動室內吸煙的應急預案,保留吸煙者一定的權力。
執法“誰家孩子誰家抱”是否有效
相比控煙立法,如何讓法規落地、使法規在實際操作中有效執行,是更具挑戰的工作。“范圍擴大以后,控煙執法難度將更高,對于綜合治理的需求將進一步凸顯。”市政府法制辦副主任劉平強調,修改后的條例,將要求所有相關行政執法單位都要參與禁煙。
控煙執法涉及面廣,不可能僅憑一家來執法,目前意見征求稿中仍然沿用了多頭執法模式,也就是“誰家孩子誰家抱”。事實上,現有《條例》中提到的控煙監督管理相關行政管理部門并不少,涉及衛生、教育、文廣影視、體育、旅游、食品藥品監督、交通和港口等近十個部門。由于執法范圍的擴大,最新版條例修訂草案把一些之前并未涉及的部門也納入進來。“比如,對于公園的控煙,市園林綠化部門、城管部門就需要加入。”劉平說。
但是,在會場上,多頭執法是否有效,成了爭論的焦點。市人大代表陳曉玲表示,把多部門納入執法體系,可以減少人力物力,做一般檢查時順便就將禁煙執法做了,而在有統一標識的情況下,吸煙者也容易服從管理,在現實中更容易執行。市政協委員胡光則認為,多頭執法模式不是最理想,容易存在“都能管就都不管”的情況,建議保留衛計委對所有違法吸煙者的執法權。他建議,采取分層分類管理方法,各自管理好自己的“家門口”,也要有“總督察”。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