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央廣網報道 一禁了之,不如“助推”一下,其中的審慎和智慧,正是巧解社會難題的那把鑰匙。
今年初,俄羅斯衛生部在新的反煙草構想中建議,2015年及以后出生的俄羅斯人終生不得購買煙草產品,旋即引發社會爭議。有網友調侃:不愧是“戰斗民族”,連禁煙也要“一站到底”。
決絕的背后,是煙草在俄羅斯的“流行”。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俄羅斯每3人中就有1人吸煙,男性煙民平均一天吸18.4支煙,女性煙民吸12.6支,每年有33萬—50萬人死于與吸煙有關的疾病。更嚴重的是青少年群體,有30%的中學生煙民,不到13歲就點了第一支煙。為應對這一困擾全社會的難題,俄羅斯的禁煙舉措逐年升級,“終生不得購買”的最嚴禁令,正是此前政策的延續。
煙草對健康的危害,以及控煙的必要性,早已是全球共識。但對煙草“一禁到底”能否達到最佳效果,卻有待商榷。除了煙草商這一龐大利益集團對禁煙政策的阻撓外,禁煙本身也比禁止消費一般商品要困難得多——一旦染上煙癮,香煙很有可能就成了“剛需”。
在這一點上,禁酒的歷史或可成為有益參照。20世紀20年代,由于戰爭、移民、宗教等多方面原因,美國國會曾通過一系列法案禁止酒的釀造、運輸、貯存和消費,并頒布嚴厲的禁酒令。沒想到非但沒能達到目的,反而使飲酒之風更盛。數據顯示,禁酒令施行的13年里,酒的平均年產量比之前產量最高的年份還多2600萬加侖,酒類消費增長50%;由其催生出繁榮的私酒貿易和黑市買賣,各地黑幫參與其中形成壟斷,使得一些地區的社會治安一度失去控制。因此,禁酒令最終難逃被廢止的命運。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酒和煙都是致癮性商品,要想徹底禁絕,使用簡單的行政管制手段,只是在表面上筑起堤壩,無法從根本上掐滅需求的火苗。“打壓”之外,是否還有更具操作性的解決方案?在英國,法律規定售賣的香煙必須陳列在柜門之后,并簡易包裝,不可擺在顯眼位置;在芬蘭,政府最大限度提高煙草價格和煙草稅,以降低市民購煙欲望……類似措施看上去不溫不火,卻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消費選擇。假以時日,雖不敢說完全消滅吸煙,卻可以盡可能小的社會成本,達到理想的控煙效果。
除了作用于消費行為,讓吸煙的危害真實可感,往往比枯燥的宣教更有說服力。近日,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街頭樹立起一個廣告牌,每當吸煙者經過,廣告屏幕上的男子就會不斷咳嗽。而在新加坡、泰國等國家,香煙外包裝上印制吸煙導致的疾病信息和病變照片,強烈的視覺沖擊,提醒人們重新審視吸煙的危害。“走心”的傳播方式,削弱煙民的吸煙沖動,也許比強制的效果更好。
有國外學者提出過“助推”的概念,指政府通過多樣化的手段影響個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助推”人們自主做出符合政策目的的選擇。上述各國的控煙妙計,無疑是“助推理論”的最生動演繹。一禁了之,不如“助推”一下,其中的審慎和智慧,正是巧解社會難題的那把鑰匙。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