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網絡編輯整理 吸煙有害的說法大家都知道,但吸煙的好處也是有的,煙民說了大家不信,專家如果說了擔心被批評——被煙草公司收買了吧!
其實煙草在古代被人類接受,就是是因為它能治病救人。美洲的印第安人最早煙草可以治病。我國明朝的《景岳全書》里對煙草的藥用價值也有明確記載?!?br /> 受到反煙運動的影響,吸煙的一些好處媒體上很難看到介紹。現在,給大家簡單作一歸納:
一、增強記憶力
實驗證明,吸煙確實可以健腦,增強記憶。美國休斯頓Baylor藥學院約翰·丹尼和他的同事認為,煙堿通過增強人腦海馬結構中神經細胞之間的聯系來增強記憶力(海馬結構是人腦中與記憶密切相關的結構)。
煙堿可以刺激神經細胞釋放出更多的神經遞質,這樣就使神經細胞傳送更多的信息,這也就是煙堿增強記憶的物理化學反應過程?! ?/p>
二、調節人的情緒
吸煙可以調節人的行為和情緒,煙堿作為一種行為自動調節劑,當人的活動頻率低時它加快,當活動頻率高時它降低。因此,這奇怪的煙既可以使人興奮,也可以使人鎮靜。在焦躁或緊張時,吸煙可消除此情緒;在發困或頭腦反應遲鈍時,吸煙可使頭腦清醒,提高工作效率。
這兩方面的作用稱作“兩性作用”。所以,很多人吸煙就是因為可以消除壓力,消除疲乏等等,日久就依賴不舍了。攝入少量的煙堿,不但無害,而且證明對人體有益。這就是最初人類接受煙草的最主要原因?! ? ? ??
三、預防和緩解多種疾病
1964年,美國醫政總署報告,吸 煙者患神經失調的比例只有不吸煙者的一半?! ?/p>
1985年,世界衛生組織邀世界知名專家討論吸煙問題,一致認為吸煙可以部分預防子宮內膜癌、結腸潰瘍、震顫性麻痹癥、妊娠中毒性貧血和骨質疏松等5種疾病?! ?/p>
1991年《國際流行病學》報道,在精神錯亂患者中,吸煙者僅占1/3。
1994年,澳大利亞統計局對1200萬國民所做的調查表明,吸煙者比不吸煙者患心臟病和高血壓病的人數要少。約有24. 9%的吸煙者沒有患過任何疾病,而不吸煙者未患任何疾病僅占17.9%?! ?/p>
四、煙堿預防疾病
1、降低老年性癡呆癥發病率。 吸煙與老年性癡呆病發率成顯著負相關關系,可減少感染帕金森氏病的危險性。2007年3月6日《神經學》雜志文章指出,在帕金森癥發作前已經吸煙15-24年的人,患帕金森病的風險明顯降低30%到60%。
2. 防治腦硬化。美國化學學會《生物化學》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煙堿能阻止異常的乙種淀粉蛋白塊形成,而該物質疑為腦硬化的根本致病物。
3. 治療注意力不集中紊亂癥。煙堿增強人的記憶力,對治療注意力功能失調癥非常有效。美國杜克大學的研究人員表示,煙堿有助于治療注意力不集中的紊亂癥。
五、長壽的吸煙老人
吸煙人也能長壽。1995年7月26日,日本《朝日新聞》報道,歐盟飲酒最多的國家是法國,吸煙最多的是希臘,但這兩國的平均壽命在歐盟中排第1、第2位。
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以百歲以上長壽老人眾多而聞名世界。1991年,第十三屆國際自然醫學會將巴馬縣正式列為世界第五長壽之鄉。其他四個是俄羅斯高加索地區、巴基斯坦的罕薩、厄瓜多爾的比爾卡班巴村、中國的新疆。
廣西河池煙草公司“長壽老人與吸煙調查課題組”,于1994年6月對巴馬縣228名、90歲以上老人的吸煙情況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適量而合理地吸煙,也是長壽條件之一。
90歲以上的吸煙老人,基本沒有發現典型老年癡呆癥和“帕金森綜合癥”病例,絕大多數吸煙老人的思維力、記憶力、表達能力較好。吸煙與疾病不是因果關系
1954年英國皇家醫學會、1964年美國醫政總署分別發表了有關 “吸煙與健康”問題的報告,把吸煙與肺癌聯系起來,引起了世界重視。研究結果表明:吸煙可能導致肺癌,肺癌發生率和死亡率的上升與吸煙有關系。
新聞媒體做了大量反吸煙宣傳,形成吸煙有害健康,尤其是吸煙導致肺癌的定論。但是,美、英、德、法、日等國男性的吸煙率從28%到60%不等,雖然日本最高,但肺癌死亡率卻最低,每10萬人中有46人,統計結果表明,吸煙與肺癌無明顯的相關關系。
傻瓜一天也吸不了10萬支煙,很多實驗中,在小白鼠的一小塊皮膚上抹焦油來測試,但使用量折算為人吸煙積累的焦油量,相當于1個人1天吸10萬支煙,這明顯不合理。根據小白鼠皮膚抹焦油能致癌的結果,就斷定吸煙使人得肺癌的結論,這種實驗是不科學的。這個因果關系不僅很難說服煙民,反而引起他們反感。
正確認識 “吸煙有害”四個字應該這樣理解:吸煙過量有害??梢岳斫鉃椤靶餆煛庇泻?#xff0c;與酗酒傷身同樣道理。
少量喝酒,而且沒有長期酗酒,對人身體健康是有利的。
同樣,少量吸煙,而且注意科學方法,注意飲食保健,吸煙是有利的。關鍵在于大多數人無法控制自己的欲望,慢慢開始“酗煙”了,好處消失,害處越來越多?! ?/strong>
因此,酗煙一定要改正,吸煙一定要控制數量。
另外世界大多數國家是禁止向青少年銷售涉煙制品的。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