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很久沒有買過「阿迪達斯」,也沒什么特別的原因,就是單純的覺得「阿迪達斯」沒啥吸引人的新產品。
貌似周圍買「阿迪達斯」、穿「阿迪達斯」的人,也越來越少。
數據也驗證了這樣的感受。「阿迪達斯」在國內市場的業績已經連續5個季度下滑,在今年1、2季度連續大跌30%以上之后,「阿迪達斯」已經跌出了前3位。有預計「阿迪達斯」日子不好過,但沒想到這么難過。
這一切距離「阿迪達斯」錄得連續23個季度兩位數增長,不過兩三年時間。
阿迪達斯CEO羅思德前段時間也在反思,承認「犯了錯誤」。
突發事件只是導火索,無非引爆了問題,放大了問題。「阿迪達斯」的問題,「阿迪達斯」犯的錯誤,歸根結底還是品牌自身的故步自封,因循守舊,跟不上需求變化,也跟不上競爭對手所塑造的新潮流、新風尚。
曾經,「阿迪達斯」代表著創新科技、先進技術和時尚潮流,
技術沒有創新,設計沒有突破,除了繼續過度營銷,然后就是炒作經典款,「阿迪達斯」不新,不酷,也不潮。以跑步鞋為例,如果沒有侃爺的Yeezy系列撐著,「阿迪達斯」早就泯然眾人矣。去掉三道斜杠,消費者甚至無法確認這是「阿迪達斯」還是「阿達迪斯」。
產品上的裹足不前,導致庫存積壓,巨大的庫存壓力轉化為了經營上的急功近利,奧萊隨便鋪,電商隨便上,打折促銷隨便搞,八折、七折、五折、折上折,原來是消費者用錢包做選擇「阿達迪斯」值這個價,現在「阿達迪斯」用實際行動告訴大家我不值。
「買阿迪達斯,到奧特萊斯」,成為了調侃「阿達迪斯」的梗,插在「阿達迪斯」心頭的刺。
老是亂降價,不止新的消費者遲疑,老的消費者更覺得被割了韭菜。
于是,老用戶留不住,新用戶吸引不來。新品價高賣不動,賣不動就庫存增加,庫存增加又繼續降價。最終陷入到越降價越賣不動、越賣不動越降價的惡性循環當中。
在奧萊價、奧萊貨的背后,是「阿達迪斯」創新能力的全面退化。雖然對于技術創新的偏廢沒有高企的營銷費那么夸張,但「阿達迪斯」一再地拿不出有說服力、競爭力的技術、設計和產品,沒有技術創新的澆灌,就只有再繼續消耗品牌,再繼續依賴效果廣告和促銷,然后繼續消化庫存。
長此以往,買得起的看不起,看得起的等著奧萊,品牌的調性沒了,價值和口碑也塌房了。
「阿達迪斯」和「耐克」都是大而全的品牌,相比于「耐克」突出專業,追求時尚的「阿達迪斯」在喪失了技術的領先與時尚的表現力之后,在不斷下滑中又被深度細分化雪上加了霜,比這不如誰誰誰,比那不如誰誰誰,全能等于全不能。
近年來,「Lululemon」、「昂跑」、「Brooks」、「迪桑特」、「斯凱奇」這些更專業、更細分的品牌,不斷地瓦解「阿迪達斯」專業的品牌形象,也持續地蠶食細分的市場份額,大而全讓步于小而精、小而美,專業、個性、時尚成為了他們戰勝「阿達迪斯」的魔法。
以「Lululemon」為例,旗下最為出名的產品是瑜伽褲,定價千元左右,被譽為瑜伽界的「愛馬仕」。憑借這一爆款,只用22年就把公司市值做到超過400億美元,今年7月的市值已經超過「阿達迪斯」。
現在,從高端瑜伽褲這個細分賽道殺入,不斷擴充品類的「Lululemon」將親膚裸感、輕松舒適、擁抱貼合的「感觸科學」擴展到了其它領域,從瑜伽褲到拓展日常休閑服裝再到跑鞋,在產品、營銷、渠道策略上的全新打法,讓「Lululemon」成為消費者的新寵。
賣得更貴,還更受追捧,「阿達迪斯」哭暈在奧萊的旁邊。
更大的背景,則是國貨崛起。
從這兩年的情況來看,不管是市場增長,還是科技實力,「李寧」、「安踏」、「匹克」等國貨品牌都拿出了不輸于國際品牌的實力表現,再加上從消費者出發,深刻感知洞察客戶需求,讓消費者有更多的被關注、被關心、被體貼。
尤其審美的進步與提升,讓國貨不僅不土,而且更潮、更酷、更銳利,這些積累和突破,讓原來高高在上的洋品牌褪去了光環,更進一步放大了「阿達迪斯」的固執與守舊。對于消費者而言,與其讓人覺得自己再買打折貨,不如開開心心買國貨,那不是更香嗎?!
如果說過去還要靠性比價取勝,現在則可以用技術、工藝、品質和設計來全面PK,贏得有底氣,勝得有把握。
所以,「阿達迪斯」就像一面鏡子,能夠照出大而全的弊端,照出缺乏創新、沉迷營銷的虛弱,照出跟不上技術、更不上需求、跟不上變化的無奈。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