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市化的進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出走家鄉,到更廣闊的地方去。
最近,筆者有緣結識了一群跨城市上班的年輕白領們。這些人在一線城市、省會城市工作,每天下了班或周五晚上下班后,就坐高鐵去隔壁的城市居住。
如北京與河北周邊,香港與廣州,上海與蘇州等,都是常見的「雙城記」發生地??缡?、市的走動,成為他們的生活常態。《2021長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報告》顯示,上海市域周邊城市的跨城通勤規模為7.66萬人,連續三年增長。
還有更多的人,在A地出生與成長,之后因上學、就業、婚姻等人生節點在另一個安居,這已經成為社會的常見現象。
這樣的年輕人,
還會對地域品牌保持忠誠嗎?
腔腔為這些人建了一個百人的交流群,就上述兩個問題咨詢大家,大多人的回復令腔腔感到意外,但細想又在情理之中。
在百人群中,有超過一半的人表示,20歲到30歲時會努力向外奔跑,家鄉的東西會毫不猶豫地丟在原地,家鄉的品牌也是如此。
甚至,如果家鄉的品牌過度落后,自己在外會“不好意思提及”。但是到了30歲以后,尤其是生育后,對家鄉的思念就會越來越重,會不時想念家鄉的品牌、語言與味道。
還有不少人表示,在外待久了,已經沒有了家鄉品牌的概念,喜歡的物品也是泛化的,基本是什么火熱就喜歡什么,什么品質好、適合自己就選擇什么。
還有一部分人表示,與生活地培養出了感情,會以生活地的品牌為主。但會在適當的時候支持家鄉品牌。
面對「外流」的年輕人,
煙草品牌能做些什么?
城市化的進程使得年輕人的出走成為必然。這些出走的年輕人,多在另一個地方有了穩定的工作、收入與圈子,不僅能在家鄉更好地消費,還能將品牌也帶到更廣闊的天地中。
所以,家鄉品牌在選擇目標消費群體時,不應忘記他們,而是要主動聯結,以家鄉的味道、家鄉的情懷滿足消費需求。
品牌要深度挖掘地域文化、味道等方面的特色,將最具有代表性的家鄉特征付諸于煙包上,讓人看到煙包、抽到卷煙就仿佛回到了家鄉。
在短視頻平臺上,有一類關于鄉村的短視頻頗為火熱,視頻內容非常簡單,就是田野里被風吹動的玉米地、雜草地,或者是晚上蟋蟀的叫聲,早晨村莊里的晨霧與狗叫聲。
這類視頻都有上萬條的點贊與評論,內容皆是「一聽到這個聲音就回到了家鄉」,「感覺媽媽該全村找我喊我吃晚飯了」。這就是離鄉在外的游子的真實寫照。
針對雙城生活的年輕人,兩省的煙草品牌還能進行聯動,通過在線下開展體驗活動,滿足年輕人的消費需求。品牌還能跟隨年輕人的腳步與視角,去工作城市開展線下交流會,打開新的消費市場。
同時,地方煙草品牌還要致力于產品結構與品質的雙重提升,滿足「手里有糧」的年輕人更高端的消費需求與對產品的宣傳需要。品牌與年輕人的雙重自信,離不開地域的發展,也離不開產品的良好口碑。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跨城生活、換城市居住,將成為一種常見的社會現象。但不管走地多元,家一直就在那里,家鄉的品牌也一直在那里。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