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結構提升對于煙草行業發展具有支撐性、戰略性、決定性意義。雖然從2018年開始,已經連續多年保持銷量增長,再加上「十六字」調控方針對于狀態和運行的的兜底與維護,銷量增長還呈現出基礎很牢、韌勁很足的特點、勢頭,一度有越調越旺、越控越俏的感受,但這仍然只是恢復性增長,而且離不開「緊平衡」這個基礎和前提。
隨著銷量越來越接近理論值、峰頂值,不僅增量更趨困難和緊張,存量維護的難度和壓力也將持續放大,結構提升必將也必須承擔更為吃重責任、扮演更為關鍵角色。近些年,推動高質量發展所奠定的堅實基礎,以及愈發成熟而系統的運行調控,讓我們不再焦慮于「需求拐點」,但這放松心態并不是麻痹自己,而是更積極應對、更充分準備。
這樣的判斷,有助于我們對結構提升的現狀和重要性有新的認識與提高。
相比于之前,結構提升的進步在于,一是更加關注市場狀態。既有決策層面對于保持良好狀態、保持經濟平穩運行的頂層設計,尤其「十六字」調控方針的嚴肅性、連續性,為結構提升營造了最好氛圍,爭取到最大主動;也有作業層面各家企業關注重視狀態表現的行動自覺,從結構>規模到狀態>結構,最大限度解決了、保證了結構的可持續性。
二是運行調控更加精準精細。從供需平衡到供需動態平衡再到高水平的供需動態平衡,背后是運行調控——圍繞預見性、針對性、系統性——從精準、精細兩個維度的持續提升,這樣的動作,既支撐起當期的良好市場狀態、經濟穩定運行,也涵養了結構提升的韌勁和活力。原本只有跑 500 米的基礎,現在技術提高之后,能跑到 600 米、700 米甚至更遠。
也正因為兩個方面的進步,讓我們對結構提升有新的要求和期待。
一方面,高位增長的壓力。過去十多年,一直保持了穩定而持續的結構提升,單箱批發均價大概 5、6 年時間就能上一個大的臺階,從 1 萬元+到 2 萬元+、3 萬元+,再到不久就將到來的 4 萬元+,這既是結構提升的直接成果,也意味著高增長基數上的高壓力、高難度,從 60 分到 90 分很難,但從 90 分到 95 分很難,多一分是多十分難度。
另一方面,現時的風險挑戰。在恢復性,報復性,補償性,終歸要看穩定性中,我和朋友們討論過當前的經濟形勢、消費情況,在消費復蘇不及預期、消費分化持續加劇的背景下,結構提升面臨著新的風險挑戰,高端品牌的狀態維護是一個難點,沒有狀態的增長難以持續;市場需求的不夠旺盛是另外一個難點,削弱了結構提升的活力韌勁。
考慮到這些變化所帶來的影響,有必要更加清醒認識當前結構提升的短板弱項,我把它理解為「三種風險」。
相比于拔苗助長,我更愿意用刻舟求劍來形容結構提升的第一種風險。什么意思呢?結構提升不是「賣」出來的,而是「算」出來的。「算」本身不是問題,如果能把算力轉化為引導消費的能力,也是真本事。但問題出在方式簡單和技術單一,慢了就加快投,低了就使勁壓,快了就踩急剎,高了就一刀切,節奏不合理,狀態不穩定。
這就帶來了第二個風險,需求脫節。「算」的依據是什么?肯定有市場需求的考慮,但決策權重必然首先考慮目標任務。市場需求旺盛的時候倒還好說,控一控、減一減、降一降都沒問題,差距只在追求節奏更絲滑一些,但如果需求收縮、消費低迷、信心不足怎么辦?這顯然是「算」不出來的。說直白點,今天「控」得多輕松,將來「追」得多艱難。
在需求脫節的背后,則是第三個風險,跟不上審美。一是落后于審美升級,相比于品質維護、品質升級,審美落后更隱蔽也更要命,表現出來就是年輕人不感冒。二是新技術、新物種的沖擊,電子煙可以依法治理,但新的消費興趣、消費習慣猶如春天的小草。三是引領消費的能力不足,調動消費意愿的辦法不多,難以為消費升級建立更多的合理性、必要性。
實際上,比這三種風險更大的風險,是心態上對于增長的習以為常、理所當然,長時間保持穩定而持續的結構提升,難免讓人產生心態的放松與過度自信,沉浸在自己的認知當中。順風順水的時候倒是好說,順著往前走就行了,但如果缺乏居安思危、未雨綢繆的思維和準備,一旦市場和需求出現調整,就很容易疲于應付、難以招架。
以及思維上習慣性的路徑依賴。近些年,調控技術的進步,調控能力的提高是事實,調控有其局限性也是事實,調控能夠兜底下限,卻很難拉高上限。從今年的情況,狀態修復的難度加大、過程拉長,運行調控的作用發揮明顯受到需求不足的抑制。未來,維護法規品牌價值感、提升消費引領力,歸根結底要用新技術、新產品、新風格來解決問題。
去年到今年,最大的趨勢變化是電動車的強勢與燃油車的頹廢,燃油車已經進入到以價換量都難以為繼、節節敗退的狀態。是燃油車不努力嗎?顯然不是,燃油車的技術和品質都在,但消費者的關切和預期變了,新的價值標準和消費習慣已經形成。表面上看是電動化的比較優勢,實際上是智能化的降維打擊,一如之前智能機對功能機的替代。
正如前面說講,電子煙雖然納入了依法治理的軌道,但電子煙的影響已經產生,新的價值標準不斷建立,新的消費習慣也在養成,或許不像之前那樣肉眼可見的多少人多少場合在選擇電子煙,但新的價值標準、消費習慣的建立是隱蔽的且持續的,既不能放松對新技術、新品類的跟進,也不要因為治理的規范有序就進入到高枕無憂之中。
在某種意義上,對于新技術、新需求、新趨勢的漫不經心將會是結構提升三種風險之和。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