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平時去柜臺買煙,一般都會怎么說出自己想要的煙的名字?是說「大名」,還是說「小名」?
經常性出現的一些小名比如來包「華子」,就是我們熟知的「中華」;來包「白云細的」,其實是說的云煙的「細支云龍」;來包「小九五」,其實說的并不是南京的九五系列,而是「雨花石」。
所以現在關于產品的命名,進入了一個有趣的循環:一邊是卷煙工業企業賣力地在給產品想大名,一邊是消費者執著地喊著產品的小名。
那么,到底是大名重要還是小名重要?
產品有時不必要「高大上」
產品在度過了研發階段進入命名階段時,企業時常會消耗大量的時間在于產品的命名上,有的大名器宇軒昂、氣勢磅礴,有的曲高和寡、晦澀難懂,還有一些產品的大名相對通俗易懂。
在實際消費過程當中,在消費者的印象中,反而是這些看似沒耗費大量心思的簡單的命名,更加深刻,提及率也更高。
這是由于,對于品牌而言,給產品命名,這個名稱不一定非是「高貴」的,也可以是「親民」的。就好比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一樣,誰都喜歡與有親和力、溫度感的人交往,相反,那些比較嚴肅的人,通常不具有特別良好的人緣。
所以,品牌命名在嚴肅、正式之外,更加具有民俗化的表達則更有可能被消費者接受和認可。
小名的使用者是零售戶與消費者
那么,是不是說明產品的大名形同虛設、一點作用也沒有呢?當然不是。
更多情況下,產品的命名是要與產品的風格調性、內在氣質相關聯的,因此,大名是門面,同樣也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而小名的使用者,更多情況下是存在于零售戶和消費者之間,扮演著二者溝通的一個暗號一般的角色。
在購買過程當中,零售戶不用過多向消費者推薦新品,更多消費者進店后就會習慣性地說出某款產品的小名,使整個購買流程更加快捷方便,避免了二次溝通成本。
企業主動「小名化」,或更易共情
目前的小名,往往是零售戶或消費者主觀加之的結果,在工業企業當中主動普及產品小名的案例比較少。
殊不知,小名就像一根無形的紐帶,倘若企業主動為之,賦予產品更加人格化的小名,將會進一步拉近品牌于消費者之間的親密距離。
具體的操作,則應當是企業在消費升級、多元化發展的當下,要做出系統化的策劃,如前期的普及化、市場教化問題,一線走訪調研、問卷調查;中期的線上線下小名征集相關活動開展、評選體系建立;后期的終端教化與培育,小名的有效傳導等。
在這一過程中,企業或許能夠逐漸找到小名在現階段發展的更多可取之處:快速在消費群體中形成互動感、娛樂感、存在感,不僅讓品牌變得更加時尚、靈動,也大大提升了品牌的網感,話題度進一步增強,拉長品牌的生命周期。
與此同時,品牌于消費者之間的疏離感逐漸變弱,通過簡短響亮的品牌小名,就可以幫助品牌在無數競爭對手中,第一時間抓住消費者的注意力,讓消費者看一眼或者是聽一遍就能記住品牌,并樂意于分享給別人,降低過于正經、嚴肅的品牌慣性形象,從而大大降低了品牌的認知成本和擴散成本。
好名字,占山頭。讓你的品牌距離消費者更進一步,取個小名,或許更有用呢?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