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比增長87%,這個數據會不會讓人感到振奮?但如果告訴你,這個增長的絕對值是近5年同期最低,又會不會覺得非常失望?
增長是真增長,增長慢也真是慢。
這個數據是4月份的單箱批發均價增幅。面對外部復雜性、嚴峻性和不確定性「明顯上升」以及需求收縮、消費轉弱的不利影響,能夠在過去幾年高增長基數上能夠繼續保持增長,確實來之不易,已經是最好的結果,是有含金量的硬增長。然而,增長放緩也是事實。87%的環比增幅換算成同比增幅大概是1.5%,增長絕對值遠低于期望的計劃安排,只相當于去年同期的三分之一,疫情以來同期的一半左右,同時拉低前4個月的累計增長為近5年第二低,僅僅略高于2020年,這確實是一個讓人樂觀不起來的增長。
如果增加數據顆粒度,比如說,超高端一降再降,高端煙增長乏力,甚至二類煙的強勢拉高,這些都不出意外。真正讓人沒想到的是,濃眉大眼的普一類在4月份有非常明顯的增速放緩——在3月份本就很低的增長速度基礎上——不僅增幅持續收縮,在多一個工作日的前提下,反而增量更少、銷量更低,進而壓低了前4個月的增長質量。如果沒記錯的話,這應該是近幾年普一類單月增量最少、增幅最低的一個月。
結構增長明顯放緩,更像是近兩年市場形勢、需求變化的縮影,梅雨季就是這么個淅淅瀝瀝、濕濕漉漉的感覺,需要適應又只能硬扛,但即便如此,在高端增長減緩且短期內難以有效改善的背景下,考慮到普一類對于穩定銷量、優化結構的支撐性、決定性,對于普一類的增長降速,仍然需要引起足夠重視,打起十二分精神。
因為相比于增長放緩本身,更值得關注的,這到底是階段性回調,還是趨勢性信號?是主動優化調控,還是被動減速拉低?
討論這個問題,首先需要確認兩個前提。一個是就消費環境而言,「大規模集中消費的時代已經基本過去了,而且不要期待過去那種消費浪潮可以重來」。整個消費環境正在「由大規模集中消費進入常規性消費」,「在這個時期,消費者是明顯分化的」,「在分化的市場中,消費總體下沉的趨勢明顯」,「新的消費理念和消費模式的形成」。卷煙消費同樣類似于「窮人消費不起,中產不敢消費,富人不知消費什么」這樣的問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與強扭的瓜不甜構成了問題的一體兩面。
另一個是從產業語境的角度,則是行業發展從「規模擴張」進入到「優化結構」階段。在經歷了較長時間的穩定增長——也是事實上的恢復性增長——之后,隨著市場銷量不斷逼近理論值,在疊加上不可逆的人口老齡化,以及消費轉弱、需求不旺等外部制約,削弱了市場活力,降低了需求彈性,壓縮了增長空間,會不斷地動搖消費存量的根基,而年輕消費群體的興趣度不高、轉化率不足,又影響到增量的捕捉與牽引。這既是從輕松抓住增量到努力維護存量的深層次變化,又對結構提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剛剛結束的五一假期,也有很多數據繁華之外的發現。文化和旅游部6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五一期間國內旅游出游合計2.95億人次,同比增長7.6%,按可比口徑較2019年同期增長28.2%;國內游客出游總花費1668.9億元,同比增長12.7%,按可比口徑較2019年同期增長13.5%,雖然同比去年同期實現了兩家齊增,但可比口徑單客消費較2019年其實是下降的,今年人均消費565.7元,人均每日消費113.1元,而2019年人均消費603.4元,人均每日消費150.8元。
又比如:今年假期內全國總起降架次比2019年同期增加36.2%,比2023年增加8.9%,但國內經濟艙均價環比假期前7天下跌22%。今年熱門城市民宿預定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0%左右,但價格均出現了很大幅度的下降,比如北京下降17%、福州下降22%、重慶下降12%……
原因當然有很多方面,比如市場供大于求,高鐵對民航的分流,民宿行業嚴重內卷,等等。但歸根結底,還是消費者變「摳」了,有底線——錢包還可以支持——的消費大家還能接受,但想讓人再像以前那樣大手大腳花錢,已經不現實。
消費復蘇是真的,消費降級也是真的。
大家都知道「口紅效應」,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人們會轉而購買相對廉價的奢侈品,如口紅,以尋求心理上的慰藉和滿足。這一現象也被稱為「低價產品偏愛趨勢」。經濟學上,還有一個「迪士尼效應」,指的是經濟越是蕭條,失業人數越是上升,假期越是延遲,迪士尼的客人就越多,隨之娛樂業也會越發達。相反,在經濟上升期,人們疲于奔命,反而少有娛樂時間。
將「口紅效應」與「迪士尼效應」結合起來,就是目前——五一假期我們所感受到——最真實的情況,人們會更多地用相對廉價的消費行為來取悅和麻痹自己。
積極地看,在當下的消費語境中,卷煙以情緒物資的身份可以提供更大的情緒價值,在保證悅己體驗的同時,如果同消費者建立起更為緊密的情感連接,就能夠構建起更充分的合理性、必要性。也正因為此,品牌可以在情緒、情感兩個維度做更多文章,陪伴是比消費更高級也更長久的關系。
但也要看到,優化結構——支撐中長期增長可持續——正面臨著更大的困難和挑戰。一方面,從「既要」「又要」「還要」到「既能」「又能」「還能」之前,或許首先考慮「先要」「后要」「再要」,穩定「貢獻度」離不開提升「匹配度」這個前提,高質量完成目標任務需要更多精心精細的測算。另一方面,提升優化結構的能力和技術變得前所未有的迫在眉睫,投放建設很重要,但不能只有投放建設,商業兜住下限,品牌拉高上限,技術創新才是最好的品牌保鮮、價值升級,只有新技術、新風格才能創造新價值、提升新體驗。
所以,在適應低增長——不慌,不亂——的基礎上,需要重新認識市場,重新認識需求,用真正的技術創新去調動需求,來穩定增長。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