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從感知到策略,問題的出發點可能早已轉向。近幾個月,不少渠道反饋“一類煙不好賣了”,在一線市場,部分品牌存在動銷節奏放緩、渠道承壓加劇等現象。庫存并非單一品牌的問題,而是當前階段一類煙發展的普遍信號。但筆者認為,這種現象不是“產品賣不動了”,而是“消費者的選擇方式變了”,而我們還未及時跟上。是時候重新梳理一類煙的策略重心,從單一的價格手段與投放節奏,轉向更敏銳的消費感知、更穩健的品牌生態和更精準的終端機制。
一、從渠道看動銷:那些“不好賣”的背后是什么?
1、渠道“感知失靈”:節奏對不上,投放就難跑通
很多品牌在不同區域出現“壓得動但賣不動”的情況,究其原因,是投放節奏與消費節奏不同步,即“系統想推的”和“終端想賣的”錯位。
系統側以月度目標推進節奏,但終端更多依據節日、返鄉、聚會等“生活節奏”判斷推介窗口;
一類煙決策層級多、指令節奏快,終端響應卻相對滯后,容易造成“壓貨剛完就促銷,節日剛過就提貨”這類尷尬;
缺乏消費溫度判斷機制——區域之間、終端之間動銷的實際能力和信心并不均衡,但執行策略卻趨于標準化。
要讓動銷回歸主動,首先要建立“終端節奏感知”機制,聽懂終端的聲音。
2. 價格體系不穩定,影響終端信心
在一些區域,價格系統常常“松一口、緊一口”,對終端來說,這不是彈性,而是不確定性。
一旦零售價波動頻繁,零售戶的信心和推薦動力就會削弱,出現“兩頭觀望、中間不賣”的局面。
客戶等促銷,零售戶等指導,系統等市場,最后只能靠壓。
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大的力度,而是更一致的邏輯:穩定價格,穩住預期,才能穩住動銷。
3. 需求減弱,場景斷裂
品牌力強的一類煙產品,也會遇到動銷瓶頸。但這不一定是產品力不足,更可能是價值傳達未觸達目標人群的關鍵點。
特別是年輕消費群體,對“面子消費”的敏感度下降,而對“體驗感”“文化認同”的要求上升,若品牌價值傳遞還停留在“高端、稀缺、身份”這些老套路,就會出現傳播與消費者之間的信息落差。
二、消費者行為分化:理性化與圈層化凸顯
消費者在選購卷煙時更加理性,價格敏感度顯著提高。部分消費者因經濟因素或追求性價比,轉向同價位段的競品品牌或價格更低的產品。電子煙等替代品憑借成本優勢與所謂“健康形象”,吸引了大量注重消費成本與健康因素的中青年消費者。
圈層化消費特征愈發明顯,地域消費偏好差異突出。此外,消費者對產品的關注點從單純的品牌形象與社交價值,逐漸轉向產品本身的品質、口感、安全性等實際體驗因素,傳統高端卷煙的“符號消費”屬性減弱。
三、向內深掘:問題不是庫存,而是結構邏輯該升級了
一類煙的挑戰,不在于單次投放成敗,而是現有結構邏輯是否適應市場變化。
我們觀察到一些共性現象:
結構失衡: 中高價位產品集中投放,但對應消費場景分散且未被激活;
節奏錯配: 投放與需求不同步,旺季變成“去庫存”,淡季反成“堆庫存”;
話語單一: 推廣手段高度同質化,缺乏與新興圈層溝通的語言系統。
解決這些問題,不是削減投放,而是優化“供-需-傳”的策略閉環:
——供給結構上,從“主推即投放”轉向“主需即配置”;
——需求認知上,從“價格刺激”轉向“體驗拉動”;
——話語體系上,從“品類表達”轉向“人群表達”。
結語
從感知動銷的表象,看見結構轉型的方向。一類煙的動銷挑戰,是市場在提醒我們——高價≠高感,品牌≠稀缺。
不是渠道不行了,是品牌邏輯該進化了;不是產品不賣了,是表達方式得更新了。
走出瓶頸的起點,就是重啟“價值消費”的認知框架。接下來,讓我們一起思考:在新的增長語境下,一類煙如何重構自己的“品牌動銷系統”?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