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副金絲眼鏡,目光清澈淡然,溫潤的珍珠項鏈襯托著紅潤慈祥的面龐,碎花襯衫與布鞋搭配得干凈利落。見到錢德英老人之前,我在腦中不停地想象著她的形象,當她扶著手杖,在門前迎接我們的時候,謎底隨即揭曉。這就是我們采訪的對象——安徽中煙蚌埠卷煙廠第一位全國先進生產者,86歲高齡的錢德英老人。
手中有尺,能工巧匠出巾幗
1949年3月,新四軍三師隨軍煙廠遷入蚌埠。當年的煙草行業處于起步階段,作業環境差、勞動強度大、自動化程度低,幾乎所有工序都要靠雙手完成。
雖然年事已高,但回憶起當年的工作情景,錢德英老人仍然記憶猶新:“當時我比別人矮一截,大家都坐在凳子上,我得墊上兩塊板才夠得到工臺。”她邊說,邊用手比劃著,臉上露出認真的表情。當時招工要求低,人員技能水平參差不齊,十幾歲就參加工作的錢德英是學得最快的一個。“那時候都是手工包煙,掐一把,數出20支,再用紙包起來。包不好,散了破了就得重來。”看著別人熟練的操作,錢德英覺得,自己最年輕,沒理由別人差。于是她鉚足一股勁,非要干出點名堂不可。她給自己定下一個目標:煙支數量必須一把過,不多不少20支。上班的時候練,休息的時候也練,30支、19支、25支、22支、20支、20支……功夫不負有心人,這精確的“一把抓”真讓她練成了。
在苦練精準度的基礎上,錢德英繼續開動腦筋,琢磨起手工包裝問題。當時由于沒有統一的包裝規范,依賴的是個人經驗,缺支、變形,甚至返工時常出現,小包美觀度也難以保證。錢德英心想,磨刀不誤砍柴工,慢工總比返工好。經過反復試驗,不斷調整,她終于發明了“6653包裝法”,把包裝流程分成四個步驟、每個步驟取放固定數量的煙支。推動了手工包裝工藝從經驗主義各行其道向細化分工規范統一的轉化,形成了最早的“手工包裝標準化”雛形,不但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小包成型美觀度也得到顯著優化。“6653包裝法”得到迅速推廣,勞動力水平得到進一步釋放,企業產能明顯提升。整齊的工作臺前,靈動的手指就像蝴蝶揮動的翅膀,仿佛在為企業發展壯大積蓄能量。
大家開玩笑地說,這個墊著兩塊板的姑娘還真有兩把刷子。慢工出細活,精工出巾幗。錢德英的手中好像有一把無形的尺,丈量著數量,也丈量出一名工匠不畏困難,開拓進取的鏗鏘步伐。
平凡之路,工匠精神永傳承
“一把抓”的名號逐漸響亮起來!大家都夸錢德英包煙“又準、又快、又好”。憑借這一手絕活,錢德英在1956年榮獲全國先進生產者稱號,并在人民大會堂受到毛主席接見。
“我那時候就是個小丫頭。遠遠地見到毛主席出現在主席臺上,全場的同志都激動站起來歡呼,我也不停地跳著向毛主席揮手。”雖然近些年的事情已記不大清楚,但談到當年接受表彰的情景,錢德英老人還是顯得格外激動。
錢德英的老伴前些年過世,為了照顧老人,女兒一家搬來和她擠在一套90年代的職工宿舍。因為是一樓,屋內難免彌漫著老舊小區陰暗潮濕的氛圍。她拿出珍藏多年的五一勞動獎章掛在胸前。獎章依然熠熠生輝,沒有留下一絲歲月的痕跡。
交談中,錢德英老人很少主動提及獲獎的事,反反復復說的都是工作上的事情。當被問到想對青年員工說些什么的時候,她不住地說“好好工作”。是啊,看似簡單的四個字堅持下去絕不簡單。采訪中最打動我們的就是她的這份樸實和樂觀。她并沒有因為自己是企業全國先進第一人而驕傲自詡,更沒有因為自己直到退休還是一名操作工而氣餒失落。在她看來,她只是做了一名普普通通的操作工應盡的本分。她確實平凡,職業生涯沒有變換過角色,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一個崗位一干就是一輩子。她又著實不平凡,崗位建功從未改變過成色,把一項簡單枯燥的工作做到極致也是人生的另一種精彩。她用執著、創新、堅守編織了光鮮的職業藍圖,也在心中構建出一座屬于自己的榮譽殿堂。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